关键词:
称谓语
汉语
阿拉伯语
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倡议,阿拉伯各个国家积极响应,纷纷与我国签订合作协议。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增加经济合作的同时,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阿拉伯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我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往往以称谓语作为对话的开端,称谓语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对话的开展。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在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称谓语的文化含义和具体使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通过概述汉语称谓语系统和阿拉伯语称谓语系统,对比汉语和阿拉伯语(以下简称汉阿)称谓语的异同,并总结文化成因,提出对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建议,以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帮助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减轻跨文化交际障碍。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理由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阿拉伯语相关背景介绍、研究方法及体例。第二章为汉阿称谓语概述。首先明确称谓语的定义,确立本文的分类系统。其次从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两部分对汉阿称谓语进行概述。第三章为汉阿亲属称谓语对比。将亲属称谓语根据亲缘关系分为父系、母系、妻系、夫系四部分,再分别从书面语和口语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书面语中,汉阿亲属称谓语都可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能够体现辈分和性别。但在年龄长幼、宗族的体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口语中,汉阿亲属称谓语都可以分为面称与背称,都可以对晚辈称呼姓名,但在姻亲亲属称谓、辈分、长幼、宗族的体现等方面存在差异。汉阿亲属称谓语的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家庭结构、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第四章为汉阿社会称谓语对比。将社会称谓语分为社会通用称谓、职业称谓、拟亲属称谓、姓名称谓、人称代词、零称谓六个部分,分别对汉阿社会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汉阿社会称谓语的共性体现在都可以区分年龄、身份,既可以使用本体形式也可以与姓名称谓进行组合,称呼陌生人与熟人时选择的称谓语不同。汉阿社会称谓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单复数等方面,姓名称谓和零称谓这两部分的差异也比较显著。汉阿社会称谓语的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等级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三个方面。第五章为对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启示。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的对比结果,针对汉阿称谓语的共性和差异,提出关于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建议,以期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提高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