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V+在哪儿(里)
在哪儿(里)+V
动前式
动后式
汉语教学
摘要:
介词结构与其修饰的动词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介词短语“在哪儿(里)”和动词搭配的不同语序引起了实际的教学问题。以动词为核心,存在介词位于动词之后的结构“V+在哪儿(里)”和介词位于动词之前的结构“在哪儿(里)+V”(下文一律用简称,前者简称“动后式”,后者简称“动前式”)。本文利用大量语料对动前式动和动后式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平面的描写,再将两个结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动介结构语序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丰硕且主要集中在上位动介结构“在NP+V”和“V+在NP”中,但是鲜有涉及疑问代词的动介结构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涉及疑问代词的动介结构时遇到了难题,学生也产生了与动介结构语序相关的偏误。因此我们提出以动后式结构“V+在哪儿(里)”和动前式结构“在哪儿(里)+V”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以语法描写为切入点,通过跨级比较和同级比较启发汉语教学。
在三个平面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大量语料对动后式和动前式分别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分析发现:单音节被动态动词是典型的动后式动词,双音节主动态动词是典型的动前式动词;“通过动作到达”是动后式的典型语义,“表示动作发生”是动前式的典型语义;从语用特征看,动后式的结构越简单,越处于典型句法位置,其焦点和疑问特征越明显,呈现出相对有界的认知特点。独立成句是动前式的典型句法位置,典型焦点性质是自然焦点,较低的完句程度和句法自足性与相对显性的无界特征共同存在。
三个平面的分析成为不同层级结构之间比较的基础,比较包括跨级比较和同级比较。跨级比较是动前式、动后式与两个上位结构“在NP+V”和“V+在NP”之间的比较,同级比较是动前式结构和动后式结构之间的比较。跨级比较发现,动后式承继了上位结构“V+在NP”的语序起点,动前式承继了上位结构“在NP+V”的优势语序,由语序起点到优势语序的变化是介词兴替、句法象似性、谓语动词逐渐复杂化和特殊的句法构式之间共同的作用,跨级比较启示教师教授结构时应当重视语序类型学的对比。同级比较发现,动前式和动后式的典型语法表现不仅受到句法语义的制约,而且也受到超常搭配和认知模式的影响,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使得两个结构之间的转换更加灵活多变。多变的结构启示教师在教授时应当主抓典型,分类点拨,同时又要兼顾适当简化处理,分步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