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只有
只要
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只有”和“只要”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词语,也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要接触到的词。由于二者同出一源,在构成和语义上也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留学生在使用时经常会产生偏误。文章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留学生产生的偏误与本体研究结合,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在“只有”和“只要”的本体研究中,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只有”分为状动短语“只+有”、语气副词“只有1”、修饰名词的副词“只有2”和连词“只有”;将“只要”分为状动短语“只+要”和连词“只要”。随后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只有”和“只要”进行分析后发现:状动短语“只有”和“只要”类似,句法上依靠动词“有”和“要”,语义上依靠副词“只”,在语用上都有焦点标记的作用;语气副词“只有1”相当于“只好”;副词“只有2”只能形容名词,用法同“只”;连词“只有”和“只要”在句法上用法类似,语义上“只有”通常表必要条件,“只有”通常表充分条件,语用上“只有”表现出心理预期较高,语气较为严厉,“只要”表现出心理预期较低,语气相对和缓。分析《汉语教程》《发展汉语(第二版)》和《博雅汉语》三本教材中“只有”和“只要”相关内容,文章发现“只有”和“只要”在教材中通常作为条件连词与“才”和“就”组合出现,并且缺少其他用法的解释和句法语用层面的讲解;课后习题的设置也不完善。然后通过对收集到的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误代偏误所占比例最高,其中不仅有连词“只有”和“只要”的误用,还有与“只”,与它形式、语义相似的词以及其他词的误用。从留学生习得的角度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不仅有母语的影响,也有目的语的影响;从教学出发并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只重视连词“只有”和“只要”的用法,忽略了其他义项和句法、语用层面上的用法。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对外汉语教材应分类解释“只有”和“只要”的释义,优化习题设置;教师应该结合汉语本体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留学生也应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克服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