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方位
里/中/内
隐喻
意象图式
摘要:
后置性方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选择了语义和功能相类似的三个方位词“里/中/内”作为研究对象,目前,“里/中/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角度多样,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本体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描写三者的语义、语用和功能等方面上,实践方面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出现了结合本体理论知识进行的教学实施和偏误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没有考察能进入“X里/内/中”结构的具体语义分类,简单地将所使用的图式概括为容器图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对比“X里/中/内”语义和功能的共性和差别,重点在于探讨三者的语义差异。本文在参考、借鉴了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里/中/内”的参照点X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语义分类,进而明晰使用上的差异。(2)突破容器图式,从多种意象图式角度探讨语义差异产生的原因。(3)分析并总结留学生形成偏误的数量和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当表示具体的空间时,X根据空间属性可以分为:封闭的立体三维空间、有界的二维空间和划界空间义。当表示抽象概念时,X的语义特征可分为过程义、范围义、指代义、时间义、无实在意义。结合“里/中/内”语义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本文探讨了三者语义可以相互替换和不能替换的情况,以及在共有语义下的语义倾向性选择差异。当表示具体的空间时三者可以相互替换,但替换后语义侧重点略有不同。表示抽象概念时,“里/中/内”在表达独有隐喻义时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不可替代,“X里”表示指代义和无实在意义,“X中”表示进程义,“X内”表示时间界限义。(2)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解释“里/中/内”的隐喻系统,由于目标物突显特征的不同,“里/中/内”还使用了有别于容器图式的其他三种图式:事件行为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和线性序列图式,使用图式的不同能帮助我们解释不同语义对“里/中/内”的选择性倾向。(3)通过考察学生使用“里/中/内”的现实情况,对三者出现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之后,本文发现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遗漏、误代和误加上,偏误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目的语的规则掌握不全,机械地应用目的语规则。基于语义分析和偏误语料统计,本文对“里/中/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