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NP+V起来+AP”结构
评价
习得
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NP+V起来+AP”结构可以表达个人评价,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该结构内部组成成分(NP、V、“起来”、AP)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语义关系,句法表层形式上却没有标记加以显示,这造成学习者习得该结构比较困难。经考察发现,学界对“NP+V起来+AP”结构的本体研究相对丰富,但主要聚焦其句法和语义功能,对其语用功能的探讨较少。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该结构的习得偏误研究也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对该结构展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本文首先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现有理论,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评价类“NP+V起来+AP”结构进行了本体分析,这为后文分析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打下基础。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结果显示,韩国学习者的偏误语料数量最多,偏误率最高。因此,文章以语料库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为基础,设计了针对韩国学习者的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60份。经统计,偏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杂糅(76.10%)>误加(73.33%)>遗漏(70.00%)>误代(68.06%)>回避(36.10%)>错序(11.05%)。为全面了解“NP+V起来+AP”结构的教学情况,笔者还针对对外汉语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76份。经分析,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泛化以及回避策略;其次是教材注释和语言点编排不当;再次是“NP+V起来+AP”结构本身的复杂性;最后是教师对该语言点的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NP+V起来+AP”结构的研究,前人对句法和语义的探讨远多于语用方面的考察,呈现出相对不平衡的现象。本文将该结构的语用功能分为评价功能、传信功能和作为背景句的语篇功能并探讨这些功能对学习者偏误的影响。第二,由于中介语语料库中关于“NP+V起来+AP”结构的偏误语料数量不充足,为真实地了解学习者对评价类“NP+V起来+AP”结构的习得情况,我们确定以语料库中偏误率最高的韩国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设计和调查,最后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到了较为直观的分析结果,这有助于我们对韩国学习者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三,本文不仅考察对外汉语教材中语言点和课后练习的呈现,还对照《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和《高等学校外语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1999)》两个大纲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对关于该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