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互动理论
话轮转换机制
汉语教学
摘要:
随着互动主义语言学的兴起,对语言的研究视角从静态的书面语逐渐扩大到动态的、自然的对话。互动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人们在完成互动目的时的一种资源,重点研究语言结构是如何帮助互动双方达成交际目的的,以及同样的交际目的在不同语境中为何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这些不同的语言结构的功能和用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自然状态下的对话呈现出去结构化,注重交际功能等特点,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在互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初级兴趣班中的学生真实的互动为例,通过观察汉语二语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对话语料,记录学习者课堂上所产出的话轮。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初级学习者形成的话轮进行分析,得出汉语二语学习者话轮转换的基本单位、类型以及特点,具体包括常规型话轮、重复型话轮和反馈型话轮三种话轮转换的类型,这三类话轮转换类型在不同程度具有要素堆砌、话轮叠连、话轮交叠、话轮修复等特点。最终得出汉语二语学习者话轮转换机制具有以下特征:①说话人和听话人身份不断转换。②通常一段时间内,会话是由一个说话人说。③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说话时,会话重叠部分较短。④会话双方所说的内容、说话听话角色的分配没有提前预设。⑤话轮修复时刻出现在话轮转换机制中。⑥话轮间存在较大的间隔,但会话双方不会再对方说话的间隔抢夺话语权,而是等上一话轮结束后自然的接过话语权。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出影响话轮构建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包括非语言因素、语言反馈以及语言环境;认知因素包括会话人的认知路径、逻辑能力以及文化背景。针对汉语初级学习者的话轮来看,在话轮构建过程中是由社会和认知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不存在某一因素单独影响整个话轮,但相较于社会因素来说,认知因素对话轮构建的影响更加直接。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语境和可理解输入,增加学生输出话轮的可能性。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本文从影响学习者话轮构建的因素入手,通过将教室环境设置为开放式、讲课环节插入多重互动等方式为学习者营造合适的交流环境,设计出基于话轮转换应用下的针对汉语初级学习者的具体课堂教学。经实验证明,教师通过设置语言环境,贯穿对话互动,给予正向语言反馈等,使得学习者的话轮转换变得更加紧密,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法掌握度以及课堂开口度。课堂和学习者的反馈也检验出教师干预的因素在学习者完成交际任务时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