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V+到+X”
事件结构
语义功能
偏误分析
摘要:
“V+到+X”结构是汉语补语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小类,其中“到”能够与大多数动词搭配,作地点补语、时间补语、结果补语等,且不同类型补语中“到”的语义、句法功能差异较大,既可以做动词,又相当于助词,还呈现出介词的功能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外国学生习得这一结构较为困难,产生大量偏误,也给国际中文教学带来挑战。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本文认为留学生习得这一结构的难点在于对“到”和“V+到+X”结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还不够了解。前人研究侧重于“到”的词性界定、虚化路径,归纳“V”与“到”搭配的词汇语义。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V+到+X”结构中“V”与“到”“X”的关系、搭配限制条件,“到”及整个结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既往研究中提取的“获得义”“取得义”等语义特征的来源等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了如下探索:首先,借助论元结构理论,按照“X”的论元归属,用形式化手段揭示“V+到+X”结构内部的类型差异和关联性,及“X”成分的题元角色。探讨了同一个动词用于该结构中,表面形式相同的“V+到+X”呈现出来的语义和深层次的论元结构差异。其次,结合事件结构理论,对汉语动词进行大致分类,归纳其语义特征,探讨“V”与“到”的搭配条件,发现[-终结性]特征的动词与“到”强势搭配,并且还与事件参与者尤其是“X”的角色有关。采用终结性相关理论分析“V+到+X”结构中“到”的功能,发现“X”为界点,而“到”可分析为瞬时性界点标记,使得无界事件有界。再借助事件语义学的分析方法,考察“V+到+X”结构内部不同补语类型的事件意义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进一步说明“到”的语义、句法功能。A类结构可以分析为“活动瞬成”,但B类结构则含有“已成义”。“V+到+X”结构实际上处于“活动瞬成”—“活动已成”—“活动实现”的发展进程中。二者的差异体现在,A类结构中“到”为“词汇体”,作用于事件内部,而B类结构中的“到”实际上已经体现出“算子”的功能,对VP范畴内的复杂事件进行运算。A类结构的语义功能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到界点瞬时结束,不是结果补语。借助事件语义分析,还能够清楚说明“V+到+X”两类否定结构的差异,“没”否定的是整体复杂事件,而“不”否定子事件“到+X”。第三,按照“V+到+X”结构的内部类型差异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内含“V+到+X”结构的语料进行偏误类型界定。以语言规律和错误频率为标准,在“到”的缺失、误增等传统偏误类型的基础上,新增以“到”与“得”混用错用为代表的不同补语成分之间的混用偏误,及以“到”“了”错用为代表的不同体功能成分混用错用的偏误。侧重于从语义、句法等角度解释偏误形成原因。最后,考察《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对外汉语教材中与“V+到+X”结构有关的词汇收录和语言点设置情况,结合偏误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具体包括:基于事件结构理论开展汉外对比,帮助学生在母语和汉语的事件类型之间建立联系,从时间结构的角度理解词类搭配和体含义;基于“三一语法”,结合“V+到+X”结构的事件类型及语体特征、共现成分特点等分等级设计语言点,探讨理论语法向教学语法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