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比况句式
偏误研究
“一般”类比况句式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像类词+X+一般”句式的使用频率较高,且偏误率极高。由于其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语义的丰富性,使得该句式不仅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更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难点。从构成要素出发,本文以结构与语义相结合的角度审视比况句式“像类词+X+一般”,对该句式进行分析,并从该句式的五个要素入手进行深入探究。从结构特点来看,其为语言线性结构,具有多种变化形式,不同的语言单位变动会影响比况句式的句法类型。从语义特征来看,比况句式的语义类型主要由本体X与比况对象Y在比况句式中的生命度规律所决定,但像类词和比况助词作为标记词,具有其自身的语义特点表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组配规律,并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了汉语比况句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对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比况句式偏误类型的归纳总结,留学生的偏误主要集中于四类(各成分的偏误、各成分的误配、各成分的错序、各成分的误加)。针对以上偏误类型总结,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老师、教材),可以得出“像类词+X+一般”的偏误原因分别为比况句式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教学的规范性、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基于《发展汉语》《HSK标准教程》《快乐汉语》中比况句式的分布情况,本文从比况句式的比重、比况句式的顺序、比况句式的重复率、比况句式的板块分布探究比况句式的编排特点,发现其比况句式的比重不科学、顺序待优化、复现率待提高、板块分布需优化的编排特点。基于比况句式教师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学生的习得情况的调查,本文提出各阶段相应的比况句式教学建议:第一,各阶段偏误预测方面,教师需要提前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偏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方法;第二,各阶段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各阶段比况句式的教学内容;第三,各阶段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依据学情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第四,制定个案教学设计及个性化方案,进行基于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