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动物歇后语
隐喻机制
Langaker
认知语法
自主/依存
摘要:
歇后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存在。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以歇后语的本体为研究对象,在歇后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和运用等问题上都有所探究,收获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目前,语言学界的学者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对语言的认知和构建进行了探讨。但认知语法相关理论在我国语言认知方面的研究还未有全方位的展开,更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歇后语教学中进行探索。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语法相关理论知识来探讨动物歇后语的隐喻生成机制,进而提出动物歇后语的相关教学建议,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和目的,与此同时在本章对认知语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我们在整理和评述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动物歇后语本体的研究情况、认知语法本体及其运用的相关研究以及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索歇后语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研究问题。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本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其中构成认知语法的主要观点、配价关系的构成以及自主/依存概念在认知语法中的认识,是本文进行歇后语中隐喻分析的主要理论支撑。第二章为基于《歇后语大全》和CCL语料库的动物歇后语语料数据分析。我们在收集来的语料数据中,分析动物歇后语在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直陈比喻以及典故比喻中的占比以及使用情况。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语义双关和直陈比喻的动物歇后语是出现数量最多,而语音双关类和典故比喻类的动物歇后语出现数量是较少的。但是使用频率却与占比情况有所不同。出现条数最少的典故比喻类动物歇后语使用次数却最多。第三章为动物歇后语的隐喻机制分析。我们在认知语法的理论基础上,以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指引,以隐喻的相似性和相邻性为基础,描述不同种类动物歇后语中所体现的隐喻现象,并且探索这些隐喻的认知构成机制,找出各类动物歇后语的认知规律,了解不同种类歇后语的认知特点。第四章为教学建议。基于数据分析、任务型教学法以及隐喻认知思维为基础,在对外汉语的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维三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老师充分认识到动物歇后语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案例,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歇后语教学。第五章是小结。对本文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总结,找出本文主要的探讨结果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