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内嵌否定固项构式
构式语法
范畴
三一语法
对外汉语
摘要:
含有否定成分的构式在汉语中由来已久,但是学界对于该类型构式的讨论较为零散,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将这类构式统一称为内嵌否定固项构式。本文拟对该类型构式进行专题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为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细致考察内嵌否定固项构式,分析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探讨话语功能,考察构式演变,分析形成动因。第二板块为应用研究,将基于外国学生的语料,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归纳出内嵌否定固项构式偏误产生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所在,为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并以“构式-语块”教学法和“三一语法”为理论背景探讨了内嵌否定固项构式的教学问题,为构式的教学实践提供案例参考。全文共九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然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下主流的构式理论及其在国内的主要研究领域。最后对内嵌否定固项构式做了清晰界定,并列出了该类构式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第二章聚焦并立复合范畴角度,考察“没X不Y”和“不X不Y”两个典型个案。这两个构式形式上并列,语义上前后并重,皆含有一定的遍指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可知,二者能由多类不同词性的成分构成可变项,语义上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和整合性。构式形成过程中,转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在意外范畴的视角下,对“没X就Y”和“未X先Y”两个典型个案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这两个构式具有较强的意外范畴特征,主要表现在句法功能、组构成分、语义特征和话语功能等多个层面。同时我们也从历时角度挖掘该类意外性内嵌否定固项构式的成形原因所在。
第四章在贬抑范畴视角下讨论了内嵌否定固项构式,代表性个案为“X不X,Y不Y”与“要X没X,要Y没Y”。对两个构式的分析表明,它们经常用来表达负面的主观态度和主观评价,整体上具有贬抑性。历时考察表明,这两个构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关键构件的语义变化和不同可变项成分的进入,使得二者逐渐向现代用法靠拢并最终成形。
第五章以口语语法和互动构式语法为基础,考察“有X没Y”“半X不Y”在句法、话轮、构式演化、话语功能等多层面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这两个构式在话轮中常居于话轮中,有时则位于话轮末尾,句法中的分布也较为灵活多变。对两个构式的历时演化考察表明,两个构式的形成与概念整合密不可分,二者在共时层面具有丰富的话语功能。
第六章考察外国学生习得内嵌否定固项构式的偏误情况。基于对42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对该类构式的使用调查,本文对构式使用准确率进行了科学统计和卡方检验,归纳出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与高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在该类型构式的使用上存在的偏误类型,并探讨了偏误形成原因。
第七章阐述了内嵌否定固项构式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本章考察了市面上主流的六套汉语教材——《汉语教程》《HSK标准教程》《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成功之路》。研究表明,这六套教材中仅有后四套教材出现了关于内嵌否定固项构式的相关语言点,而前两套教材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情况值得反思。基于上述分析,本章最后分析了教材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编写原则和编写建议。
第八章讨论内嵌否定固项构式的教学实践问题。我们首先以汉语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两类群体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块”教学法与“三一语法”的熟悉程度与接受水平,并基于问卷调查的真实数据开展量化分析,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夯实基础。接着我们结合第六章的偏误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本章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遵循构式观,并以《发展汉语·中级2》与《博雅汉语·高级飞翔篇2》两个典型构式为例,探讨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九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对全部内容做出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