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庆幸
功能项目
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功能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语言教学法,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主张以功能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活动,把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最终教学目标。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掌握必要的功能项目是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功能项目”为纲组织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语言形式以及使用这些语言形式所遵循的社会规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庆幸”功能项目表达在日常交际中很常见。本文选取了对外汉语教学三本功能大纲中的“庆幸”功能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将种类繁多的“庆幸”功能项目表达式按照特点分为四类——“幸亏”类、“真幸运”类、“差点儿+VP”类、“要不是……”类,从形式、语义、语用、偏误、教学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期为“庆幸”功能项目教学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梳理了“功能”与“功能项目”的定义以及对外汉语“功能项目”教学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专题考察。首先,该部分分别考察了四类表达式的形式、语义、语用,并通过设置贴近汉语学习者生活的语境,重点对语用部分进行考察,以引导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其正确用法。随后,文章基于对每一类表达式的分析,归纳了汉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考察发现:汉语学习者常出现的偏误有误代、遗漏、词类混淆、语义混淆。最后,该部分针对每一类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三部分对四类“庆幸”表达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四类“庆幸”功能项目表达方式在形式、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基于此,本文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指出了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