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内地会语言学校
金陵大学华言科
汉语教学经验
清末民初
摘要: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人士纷纷来到中国,为了推动传教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传教士开始积极学习汉语,成为最早一批汉语学习者。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自学方式,在中国内陆地区建立了第一所汉语培训学校——内地会语言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来华西人在中国各地广泛设立汉语语言学校,这代表了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然而,早期成立的汉语语言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时间短暂、课程设置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随后的传教士大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者一致决定合作建立一所联合汉语语言学校——金陵大学华言科,以解决这些困境。
本文选取内地会语言学校和金陵大学华言科为研究对象,单独梳理出各自学校的创办背景、组织体系、教学时长、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及其历史影响,进一步对这两所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揭示清末民初汉语教学在教学理念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演变。对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研究主要发现该时期汉语教学经验发生以下三大方面的变化:(一)从无到有的课程教育理念和系统理念的强化为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二)汉语教学管理正逐渐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三)汉语教学实践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这些教学实践的转变体现了实用化趋势,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发现研究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重视汉字等基础教学,辅以测试检验;(二)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生需求,本土化和普适化进行结合;(三)注重课外教学,提供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四)师资培养不容忽视,提高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利用;(五)注重对外汉语教学史的研究,挖掘梳理更多的教学经验。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两所学校的对比研究,一方面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补充,尤其关于内地会语言学校的资料零散、稀少,经过整理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办学和教学原貌。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该阶段的学校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了解当时的汉语教学状况,进一步反观现如今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现状,反思并提出对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可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