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被”字句
语篇
信息
主位
及物性
习得
偏误分析
主位推进模式
摘要:
“被”字句是汉语被动句的典型代表,其地位举足轻重。“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比较特殊的一类句式,其下位句式多达十余种。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了被”字句的习得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存在不小的难度。已有研究缺乏对“被”字句语篇功能的系统性研究。而大量的偏误事实,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所造的“被”字句在小句层面没有语病,但在语篇层面却不合语法。说明仅限于小句层面对“被”字句的解释,已无法满足对偏误现象做出科学性、合理性地分析。本研究以语篇理论为基础,去描写和解释“被”字句,去探究外国学生习得“被”字句在语篇层面的偏误现象,并将语篇的相关分析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探索和研究。
“被”字句的语篇信息结构,主要以系统功能语法的信息理论为指导,运用已知信息-新信息、背景信息-前景信息两组重要的信息结构表现方式,来研究“被”字句的语篇信息结构特征。“被”字句的语篇主位结构,侧重分析句子的主位功能,通过对“被”字句主位类型及主位推进模式的描述,探讨“被”字句的语篇主位结构特征。“被”字句的语篇及物性,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理论为指导,考察“被”字句的语篇及物性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
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词汇、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等七部教学大纲和《博雅汉语》、《HSK标准教程》、《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等四部教材中“被”字句编排情况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尝试从语篇的角度对大纲和教材的编排提出建议。
对“被”字句习得状况的考察,本研究设计了一份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两份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被”字句句型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基本覆盖了大纲所要求的八类“被”字句句型的讲授,对教学语法大纲的执行度较高。教师对学生习得“被”字句难易程度的预判符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句型的难度等级要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学生掌握八类“被”字句句型的考试设置,总体上符合大纲的教学或考试要求。教师基本上能够把“被”字句的语言点教学与考试密切关联,所教内容能够在考试题型中体现出来,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考结合”的理念。对学生“被”字句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知大多数学生对“被”字句熟悉程度的自我评估等级在中等程度。大部分学生尚不能准确地理解“被”字句兼有“愉快”和
“不愉快”的语义色彩。多数学生会使用“被”字句进行写作或口语交际,但使用频率并不高。有的学生(具备HSK三级及以上水平)甚至没有学习过句型3-句型8,没有完成大纲对“被”字句句型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知55位学生对所考察的“被”字句相关语言点的习得状况并不理想,学生的习得得分不高,平均分仅为0.5613分。说明了学生对大纲所要求的“被”字句相关语言点的习得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学生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能力亟待提升。教师对这一调查结果,应给予充分重视,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巩固练习。
“被”字句在语篇中的偏误分析。以偏误分析理论为纲,结合“被”字句的语篇已知信息-新信息、背景信息-前景信息等理论,探讨了大纲中所要求的八个常用的“被”字句句型在语篇中的偏误现象,以及探讨了大纲中除句型之外的其他三个语法点(“NP受事+被+人施事+VP”格式、“否定词/能愿动词+‘被’字句”、“A被B V了/着/过”)在语篇中的偏误现象。对八个常用的“被”字句句型在语篇中的偏误现象,总结出“被”字句的人称代词、无定代词“人”等和“这”类指示代词在已知信息中的误用、遗漏和误代等偏误类型,以及“被”字句主语或宾语没有正确复现语篇上文已知信息的偏误类型。对“NP受事+被+人施事+VP”格式的语篇偏误分析,考察了语篇中副词误代、动词误代和无定代词“人”的误代等几个类型。对“否定词/能愿动词+‘被’字句”的语篇偏误分析,考察了语篇中否定词“不”没有放在“被”字之前,以及能愿动词选择不当、“被V”中的V使用不当等偏误现象。对“A被B V了/着/过”格式的语篇偏误分析,分别探讨了“A被B V了”格式中V或VP的误用,该用“被……了”格式而没用的偏误现象;“A被B V着”格式中受事有歧义,该用“被……着”格式而没用的偏误现象;“A被B V过”格式中动作行为的受事误代,该用“被……过”格式而没用的偏误现象。
以“被”字句的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为导向的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在“被”字句的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指导下,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本研究进行了教学的前测和后测,为学生讲授了“被”字句的语篇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