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
流行特征
病原分型
摘要:
目的了解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两种疾病的流行特征,掌握两种疾病相关肠道病毒病原构成特征,阐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两种疾病流行特征之间以及病原特征之间的关联,探讨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同时纳入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监测的必要性。
方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邯郸市、承德市、沧州市,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门诊/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同时采集咽拭子或肛拭子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与病原检测结果录入EpiData3.1和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整理,采用SPSS23.0软件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描述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两种疾病各自的流行特征和病原特征,对比分析两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之间、病原特征之间和临床表现特征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结果1共调查1908位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并采集咽拭子/肛拭子样本,其中,手足口病患者70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1206例,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比例为1:1.72。两种疾病病例数由5月开始逐渐上升,于8月达到发病峰值,手足口病11月出现了发病次高峰。各年龄组中1岁组患者数(397例)最多,构成比20.81%,各职业组中散居儿童组患者数(1049例)最多,构成比54.98%。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患者446例,构成比为63.53%,女性患者256例,构成比为36.47%;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中,男性患者654例,构成比为54.23%,女性患者552例,构成比为45.77%。两种疾病患者数量均为1岁组最多,5岁组最少,散居儿童患者数量最多,其次为幼托儿童、学生。2肠道病毒阳性样本数量为1241份,阳性率为65.04%,病原分型结果以CV-A6的数量为主,构成比达到70.10%。702例手足口病患者中肠道病毒阳性样本数量为531份,阳性率为75.64%,CV-A6病原构成比84.18%,其次为CV-A10(6.03%)、CV-A16(5.27%);120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中肠道病毒阳性样本数量为710份,阳性率58.87%,CV-A6病原构成比为59.58%,其次为CV-A10(19.58%)、CV-A4(7.18%)。8月肠道病毒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65.23%。5~12月构成比最高的病原均为CV-A6。7月CV-A16、CV-A10、CV-A4等肠道病毒构成比达到最高值,8月CV-A6、CV-A5、CV-A2等肠道病毒构成比达到最高值。男女患者构成比最高的病原均为CV-A6,构成比分别为72.33%、66.80%。各年龄组中,肠道病毒阳性患者数最多的为1岁组,各年龄组构成比最高的病原均为CV-A6。在1岁组中CV-A6、CV-A5、混合感染的构成比较高,在4、5岁组中CV-A4、CV-A10、CV-A16病原的构成比较高。各职业组构成比最高的均为CV-A6,CV-A6、CV-A10、CV-A16、CV-A5、CV-A2、未分型肠道病毒病原均主要感染散居儿童,混合感染、CV-A4病原主要感染幼托儿童。各地市构成比最高的病原均为CV-A6,CV-A10、CV-A16构成比较高的城市为承德市,CV-A4、CV-A2、未分型肠道病毒、混合感染构成比较高的城市为唐山市,CV-A5构成比较高的城市为邯郸市。3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性别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2,P<0.05),男性患手足口病的风险高于疱疹性咽峡炎(OR=1.489)。手足口病5~12月均有病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则集中于6~1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84,P<0.05)。保定市手足口病患者数量多,其他城市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196,P<0.05)。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各病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84,P<0.05),更易导致手足口病的病原为CV-A6、CV-A16。4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首发症状均以发热为主,且疱疹性咽峡炎导致低热和高热的风险都高于手足口病(OR>1)。出疹患者构成比为82.91%,出疹部位为手部的患者最多,极少数患者出现了脸部、背部出疹。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中出现咳嗽、流涎、呕吐等其它系统症状的患者多于手足口病。
结论1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比例为1:1.72,从5月开始逐渐增多,发病高峰均为8月,手足口病11月出现发病次高峰,两种疾病均以男性、1岁组和散居儿童为主,时间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特征相似。2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各人群的主要病原体均为CV-A6,且其构成比存在上升趋势,需重点关注CV-A6病原的防控。3手足口病患者男女比例略高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两种疾病各病原构成比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CV-A6和CV-A16更易导致手足口病。4疱疹性咽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