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交叉验证
归因风险
替代温湿度指数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深圳市不同温度指标对于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筛选最优预测温度指标,以期明确易感人群,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纳入2010年至2017年的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结合深圳气象服务中心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形成三种基本温度指标(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以及三种综合温度指标(体感温度、替代温湿度指数,人居气候环境舒适度),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比较各温度指标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考核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下六种温度指标的均方根误差值,筛选手足口病发病的最优预测温度指标。通过相对危险度和归因风险,评估最优预测温度指标对于手足口病发病的效应,分析对温度指标敏感的易感人群。
结果:
(1)深圳市2010~2017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病例数共341315例次。发病例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男性的发病人数多于女性发病人数。在各年龄阶段人群中,发病人数最多的是1~3岁儿童,为175454例次,占总人群的51.42%。按职业划分,散居儿童发病人数最多。
(2)通过比较温度指标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滞后-反应,各温度指标影响模式相似,各温度指标与手足口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U”型,在z-score约为-1时,各指标达到曲线的最低点,但效应值有所不同。两种交叉验证方法中均方根误差值均为替代温湿度模型最低,最优预测温度指标为替代温湿度指数。
(3)替代温湿度指数在总人群手足口病发病的最低发病温度为20.6℃(P17)。极低水平的替代温湿度指数对于手足口病发病的单日滞后危险效应在当天最大,随后持续至滞后第四天,在之后的天数中无显著的危险效应。替代温湿度指数高水平与极高水平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极高水平的危险效应更大一些,均在滞后第6天时达到危险效应的最大值,数值分别为1.052(95%CI:1.042~1.062)和1.060(95%CI:1.049~1.071)。
(4)极高水平下替代温湿度指数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性别亚组的差距并不大。在极高水平下,小于1岁、1到3岁、3到14岁分别在滞后0至14天,滞后0至13天和滞后0至13天时达到累积滞后危险效应的最大值,相对危险度值分别为3.449(95%CI:2.740~4.343),2.095(95%CI:1.861~2.358)和1.601(95%CI:1.401~1.831)。极高水平替代温湿度指数对于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的影响模式不同,在滞后0至2天达到最大保护效应,效应值为0.781(95%CI:0.612~0.996)。
(5)研究期间,因替代温湿度指数高或低而导致的发病人数为98814人,占手足口病发病人数的28.939%,其中归因于高水平域替代温湿度指数的人数最多,为56708人,占发病总人数的16.620%,其次为中高水平域,归因人数为37301人,占比10.932%。中低水平域、中高水平域、高水平域、极高水平域的归因风险均有统计学意义。
(6)在各人群亚组中,高水平域归因分值最大,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9.099%和18.036%。在小于1岁人群中,35.248%的手足口病发病可归因于高水平域替代温湿度指数,对应的归因人数为16973人。归因于高水平域替代温湿度指数的散居儿童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为52737人,占手足口病发病的19.923%。
结论:替代温湿度指数可以作为深圳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最优预测温度指标。使用这种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温湿度交互作用对于疾病的影响。极低水平的替代温湿度指数带来的危险效应出现即时且延续时间短,较高水平的替代温湿度指数的危险效应延续时间长。比较归因风险发现,较高水平的替代温湿度指数对手足口病的影响要远大于低水平时的。深圳市居民在预防手足口病时,要关注替代温湿度指数的变化,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政府防控部门在制定相应的措施时,要重点关注对该温度指标敏感的易感人群,这对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