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连接点回归程序模型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地理信息系统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构成基本情况进行描述,了解其在人群、季节、地区间的流行规律及长期趋势变化,同时探索手足口病优势病原分布变迁规律,有助于手足口病的长期监测,可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Excel 2010对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描述,用柱状图、折线图表示;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正态性检验,使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JRP)5.0.2软件分析,拟合JRP回归模型,确定检验标准为α=0.05。通过使用Arc GIS 10.6试用版软件,以病例数据为基础创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结果:(1)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整体趋势变化不显著(P>0.05);2016年以前手足口病发病水平、重症、死亡病例为双年份高发流行趋势,2016年后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2021年疫情有所反弹;死亡率整体快速下降,2020年后无死亡人数。(2)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男性报告发病水平、报告重症数均高于女性,且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男、女性别比在1.37—1.69之间,重症病例性别比在1.36—2.30之间,重症病例比轻症病例更易发生在男童。(3)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均年龄报告发病率呈“上升下降后极低位长拖尾”趋势(AAPC=13.93%,P<0.001),0~至2岁以下年龄组呈小幅上升趋势(APC=17.34%,P=0.777),2~至15~岁组呈快速下降趋势(APC=42.52%,P<0.001),15岁以上组呈极低位长拖尾现象(APC=5.58%,P<0.001)。其中,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60月龄以下幼儿为主,占发病人数90%以上,重症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36月龄,2016年以后,36月龄以上幼儿发病水平、重症病例均有波动上升趋势。(4)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发病人数90%以上,各年度散居儿童构成比均较幼托儿童高,但2016年以后托幼儿童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重症病例以散居儿童居多,构成比高达88.69%,呈波动下降趋势;2016年以前幼托儿童重症病例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而2016年以后则呈波动上升趋势。(5)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均月发病率呈现“快升缓降”趋势,1—5月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81.38%,P=0.019),5—12月呈下降趋势(APC=-14.57%,P=0.009);各年度病例数呈现较明显的双峰流行特征,即:春夏季(4—6月)和秋季(9—11月)高峰;各年度手足口病所致重症病例均为春夏季单峰流行,除2017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呈双峰分布。(6)全区14个市均有病例分布,南宁市、崇左市、柳州市、百色市、玉林市累计病例数位居前五位,重症病例分布与之相似,呈高度散发且局部具有一定聚集性。2010—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病例、重症病例均以农村占比居多;2016年以前农村、城市重症病例均呈双年份高发,而2016年以后农村、城市病例数呈波动下降趋势,重症病例则大幅度下降,且城市手足口病病例、重症病例及变化趋势逐渐接近农村地区。(7)2010—2022年全年均有EV-A71、CV-A16、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病例发生。2016年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病例、重症病例病原构成双年份(2010、2012、2014、2016年)以EV-A71型病毒病例占比居多,其所致病例呈春夏季单峰分布;单数年份(2011、2013、2015、2017年)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其所致病例呈春夏季和秋季双峰流行;2016年以后,均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其所致病例呈春夏季单峰分布。EV-A71型病例及所致重症病例大幅度下降,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病例和所致重症病例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8)2010—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EV-A71型所致病例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呈双年份(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高发特征,而CV-A16型、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病例则呈单年份(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高发的流行特征;2017年以后,城市、农村地区手足口病所致病例均以CV-A16型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为主,EV-A71型病例占比较少,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城市地区占比低于农村地区。
结论:(1)广西壮族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一定改变,2016年后打破了隔年高发的流行特征,呈下降趋势,可能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2021年疫情有所反弹;EV-A71疫苗等影响,有效降低了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