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疱疹性咽峡炎(HA)
手足口病(HFMD)
口腔疱疹
IgG
C3
摘要: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入院时初步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并且出院时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HA)或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的患儿的一般基础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便早期识别可能发展为HFMD的而入院时被初步诊断为HA的患儿。
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开封市儿童医院入院时初步诊断为HA并且出院时确诊为HA或HFMD的116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一般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入院季节),临床特征(包括体温、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纳差、精神欠佳、嗜睡、易惊、咽峡及软腭处疱疹、除咽峡及软腭外口腔疱疹)及实验室结果(包括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降钙素原(PCT)、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8)、CD4/CD8、柯萨奇B组病毒Ig M抗体(CVB-Ig M)、肠道病毒71型Ig M抗体(EV71-Ig M)及柯萨奇病毒A16型Ig M抗体(CVA16-Ig M))等。依据出院诊断分组,分为疱疹性咽峡炎组(HA组)和手足口病组(HFMD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27.0软件,先对上述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然后对统计学有差异的因素进行下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HA发展为HFM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运算出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了解精神欠佳、除咽峡及软腭外口腔疱疹、Ig G及C3的预测效能,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116例入院时初步诊断为HA的患儿中,性别分布上:男童68例(58.6%),女童48例(41.4%),男:女=1.42:1。职业分布上:入学儿童31例(26.7%),未入学儿童85例(73.3%)。年龄分布上:≤5岁的患儿102例(87.9%),>5岁的患儿14例(12.1%)。季节分布上:春冬季的患儿6例(5.2%),夏秋季的患儿110例(94.8%)。可以明显看出全部入组患儿中男童及未入学儿童占比多,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发病季节主要分布在夏秋季。
***组男童占比51.0%,女童占比49.0%;未入学儿童占比67.3%,入学儿童占比32.7%;发病年龄≤5岁占比85.7%,>5岁占比14.3%;夏秋季发病占比95.9%,春冬季发病占比4.1%。HFMD组男童占64.2%,女童占35.8%;未入学儿童占比77.6%,入学儿童占比22.4%;发病年龄≤5岁占比89.6%,>5岁占比10.4%;夏秋季发病占比94.0%,春冬季占比6.0%。性别、职业、年龄和发病季节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可以看出两组患儿中男童及未入学儿童占比多,并且可以看出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主要是在5岁以下,发病季节主要在夏秋季。
3.将两组患儿入院时的临床症状进行组间分析,结果显示:体温、流涕、咳嗽、恶心、易惊、咽峡及软腭处疱疹等临床症状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呕吐、纳差、精神欠佳、嗜睡及除咽峡及软腭外口腔疱疹等临床表现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将两组患儿入院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组间分析,结果显示:WBC、N%、L%、CRP、Ig A、CD4/CD8、CVB-Ig M、EV71-Ig M及CVA16-Ig M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补体C3、补体C4、Ig G、Ig M、CD4及CD8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欠佳(P=0.007,OR=5.214,95%CI=1.579-17.219)、除咽峡及软腭外口腔疱疹(P<0.001,OR=16.828,95%CI=4.225-67.019)、Ig G(p=0.044,OR=0.782,95%CI=0.615-0.993)及C3(P=0.015,OR=1.057,95%CI=1.011-1.105)是HA发展为HFMD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曲线:精神欠佳、除咽峡及软腭外口腔疱疹、Ig G及C3联合诊断预测HA发展为HFM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约登指数为0.607,敏感度为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