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10
临床特点
系统进化分析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14-2017年青岛地区手足口病相关CVA10开展全基因组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研究,以期了解CVA10的遗传学背景,探讨病毒遗传变异与疾病流行及疾病进程的关联性,为进一步理解CVA10流行变异特征及致病性等方面提供信息;同时对EV71、CVA16及CVA10感染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CVA10导致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可能的并发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方法:以2014—2017年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常规监测的手足口病病例为研究对象,参照原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收集手足口病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咽拭子标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V)检测,对EV阳性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A6型(CVA6)和A10型(CVA10)分型鉴定,对CVA10阳性和非EV71、非CVA16、非CVA6的肠道病毒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对病毒培养物进行核酸提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扩增的方法,对部分青岛CVA10毒株进行VPl基因全长扩增和全基因组扩增,采用DNAStar、MEGA7.0和SimPlot3.5.1等软件,对获取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遗传进化及重组分析;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2014年青岛地区CVA10感染轻重症病例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对感染CVA10毒株3C区发生A97V变异的病例和未发生此变异的病例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重症CVA10、EV71和CVA16感染病例临床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采用t检验、χ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4-2017年青岛HFMD病原谱构成中,EV71、CVA16、CVA10和CVA6占总肠道病毒的比例分别是37.06%、24.93%、6.48%和8.06%,共检出197株CVA10病毒,获得32条CVA10全基因序列,108条VP1序列和108条3C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青岛CVA10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大于95.9%,重组分析未发现明显的基因重组。在全基因序列进化树上,青岛地区CVA10流行株全部处于基因型C,其中91.67%(11/12)获得全基因序列信息的重症相关CVA10分布在基因C中的独立分支A上;在VP1基因进化树上,VP1序列可划分为7个基因型(A-G),2014-2017年青岛毒株VP1序列全部位于C基因型,分处五个分支,89.8%的毒株位于C4a分支上,4株分布在C4b上,5株在C4c上,只有一株分布在C4d上,1株分布在C3分支上,其中2014年部分(21/54)青岛毒株在C4a上的单独形成一个分支。3C区进化树结果显示,基因分型结果与全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所有青岛毒株均位于优势基因型C。变异位点分析显示,在VP1区,发生A23V和I283V氨基酸变异,VP1区C4a青岛独立分支发生G450A和T693A核苷酸变异;3C区青岛独立分支发生A97V氨基酸变异。对经病原学诊断确认并同时获得临床资料的16例CVA10感染重症病例、99例CVA10感染轻症病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重症患者发热在皮疹之前的发生率为68.75%,较轻症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白细胞均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较轻症组均显著升高(P均<0.05),重症组胸片显示渗出病变的发生率为62.5%、脑CT异常的发生率为62.5%,较轻症组高,较轻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C区发生A97V变异的38个病例和55个未发生此变异的病例比较分析显示,发生3C区A97V氨基酸变异引起重症与未发生此变异引起重症的OR值为4.62(95%CI:1.139-18.761),变异组(分支I)患者住院期间的发热天数均数为5.86±1.3天,较非变异组(非分支Ⅰ)高,且病例患者发生皮疹的部位更为分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经病原学诊断确认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CVA10阳性HFMD重症病例、50例EV71阳性重症病例及24例CVA16阳性重症临床数据资料分析发现,CVA10组发热天数为1.53±0.87天,较其余两组发热天数少,发热在出疹之前的比率为68.75%,较其余两组高,皮疹较少出现在手部和足部,与其他两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P均<0.001),实验室检查提示CVA10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例数较其他两组高,与其他两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P均<0.01)。结论:CVA10是引起手足口病暴发及严重临床表现的重要病原体;2014-2017年间青岛地区流行的大部分CVA10毒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