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气象
空气污染
季节分析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物对手足口病发病短期效应的非线性、滞后性和累积性,为深圳市手足口病的预防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深圳市2013~2016年手足口病每日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象因素、空气污染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非线性、滞后和累积效应,依次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模型分析,并划分不同季节和人群进行季节及亚组分析。结果:1.2013~2016年深圳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05531例,男性病例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52:1),94.54%为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有逐年增加趋势;2.单因素模型结果显示:降雨量、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与手足口病发病无关联,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臭氧(03)、细颗粒物(PM2.5)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关联;3.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气温的效应近似倒“V”形,在28.8℃时发病风险达到最大,极高气温(P95:30.1℃)的单日滞后效应在滞后第9天开始显著,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达到最大;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手足口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大,极低相对湿度(P5:49%)的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达到最大;随着风速的降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逐渐增大,风速降至2m/s以下时发病风险急剧增大,极低和极高风速(P5:1m/s;P95:3.4m/s)的单日滞后效应均在滞后第1天开始显著,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达到最大;日照时长与手足口病发病并无关联;O3的效应近似“V”形,O3浓度在56.3-111.4μg/m3时表现为显著的保护效应,88.6μg/m3时保护效应达到最大,极高浓度O3(P95:97.0μg/m3)的单日滞后效应在滞后第2天开始显著,在滞后第6天达到最大,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达到最大;PM2.5的效应近似“W”形,当PM2.5浓度为7.5-28.2μg/m3、45.4-96.3μg/m3时,表现为显著的保护效应,极低浓度PM2.5(P5:10.4μg/m3)的单日滞后效应在滞后第2天开始显著,在滞后第6天达到最大,极高浓度PM2.5(P95:72.1μg/m3)的单日滞后效应在当天开始显著且达到最大,持续时间较短,极低和极高浓度PM2.5的累积效应均在滞后14天达到最大;PMI0的效应也近似“W”形,当PM10浓度在21.1-45.1μg/m3、86.3-115.1μg/m3时表现为显著的保护效应。极低浓度PM10(P5:20.8μg/m3)的单日滞后效应在滞后第3至5天显著,累积效应在滞后10天达到最大。极高浓度PM10(P95:110.0μg/m3)的单日滞后效应在各滞后天均不显著,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显著。总结为:极高气温(RR=1.33,95%CI:1.10-1.59)、极低风速(RR=1.28,95%CI:1.10-1.50)为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极低相对湿度(RR=0.78,95%CI:0.64-0.95)、极高风速(RR=0.78,95%CI:0.66-0.92)、极高浓度 O3(RR=0.75,95%CI:0.63-0.89)、极低及极高浓度 PM2.5(RR=0.82,95%CI:0.71-0.94;RR=0.71,95%CI:0.58-0.88)、极低及极高浓度 PM10(RR=0.87,95%CI:0.78-0.98;RR=0.79,95%CI:0.64-0.98)为手足口病发病的保护因素;4.季节分析的结果显示:气温、相对湿度、风速、O3的季节分析结果,与全年分析相近。极低气温(P5:13.5℃)在冷季(1 1月至4月)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RR=0.20,95%CI:0.11-0.37),极高相对湿度(P95:92%)在暖季(5月至10月)具有显著的危害效应(RR=1.36,95%CI:1.06-1.76)。极长日照时长(P95:10.8h/d)在暖季具有显著的危害效应(RR=1.37,95%CI:1.07-1.77)。低浓度PM2.5(14.8-28.2μg/m3)的保护效应在暖季较为显著,极高浓度PM2.5的效应无统计显著性。PM10的效应在冷暖季均不显著。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年龄组,以上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对一岁以下儿童具有更强的效应;对不同性别而言,极高气温对男性的危害性更强,极高浓度O3、极低浓度PM2.5对女性的保护效应更强,极低及极高浓度PM10的保护效应只对女性显著,其他因素的效应性别差异不明显。结论:2013~2016年深圳市手足口病发病呈整体上升趋势;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O3、PM2.5以及PM10对手足口病发病具有非线性的滞后效应,并呈现季节、性别、年龄的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开发基于环境的手足口病早期预警系统,具有一定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