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气象因素
儿童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嘉峪关市
摘要:
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A组、B组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以0~5岁的婴幼儿为主。2008年我国安徽省局部地区出现了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在随后的3个月内疫情又扩散蔓延至我国28个省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955例。同年,我国卫生部为加强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将手足口病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的范畴中,按照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此后,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8年至2018年,发病率由37.6/10万上升至169.4/10万,其发病率始终位居丙类传染病首位,在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疾病负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手足口病发病数及发病率在时间变化上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而这种季节性波动与气象因素,包括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日均风速、每日日照时数以及日均气压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说明气象因素在手足口病发生和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横跨多个经纬度,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对于西北内陆干旱区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且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存在差异,故气象因素对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亦不同。此外,既往的研究多使用周发病或月发病数,选择的时间尺度比较宽泛,主要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探讨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流行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不光是非线性的,同时也具有滞后性。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嘉峪关市,气温上升的速度高于预期,受此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率与过去相比,有所升高。因此,有必要对嘉峪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究影响手足口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揭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嘉峪关市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0~14岁儿童手足口病报告数据;从甘肃省气象局收集嘉峪关市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包括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日均风速、每日日照时数以及日均气压;人口学数据从《甘肃统计年鉴》获取。首先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研究期间嘉峪关市0~14岁儿童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变化特征、人群分布特点以及空间分布趋势进行分析。其次,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了各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纳入模型的气象变量。采用基于泊松(Poisson)分布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对各气象因素分别建立模型,探讨了各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非线性影响和滞后效应。同时,计算了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常见气象因素的不同百分位数(P5、P25、P75、P95)对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和季节进行分层,进一步分析了上述气象因素的风险效应。研究结果(1)描述性分析:嘉峪关市2008年2018年0~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第一个高峰出现在4~7月,次高峰出现在10~11月。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中,男童发病数高于女童(1.45:1);发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5岁组,占报告发病数的74.07%;发病人群主要以幼托儿童为主,占报告发病数的57.85%。手足口病发病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聚集性趋势,呈散发状态。(2)各气象因素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关联情况:以各气象因素中位数为参考值,通过DLNM模型拟合,得到各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天数内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的3D效应图,不同滞后天数下,各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日发病数间呈非线性关系,不同气象因素的相对危险度和滞后效应不同。当日均气温为20.0℃,滞后Lag0d时RR值最大,为1.238(95%CI:1.126~1.362);当日均相对湿度为24.0%,滞后Lag7d时RR值最大,为1.172(95%CI:1.102~1.247);当日均风速为4.0m/s,滞后Lag1d时RR值最大,为1.280(95%CI:1.130~1.450);当每日日照时数为2.0h,滞后Lag1d时RR值最大,为1.443(95%CI:1.207~1.725);当日均气压为846.0hPa,滞后Lag0d时RR值最大,为1.214(95%CI:1.094~1.348)。(3)各气象因素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曲线:各气象因素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的暴露反应关系,但具体的暴露反应曲线形状各不相同,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与儿童手足口病发病近似呈“M”型,日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