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Joinpoint回归
病原学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核密度图
摘要:
目的分析2013—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深圳市手足口病病例个案数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资料,以及同期深圳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哨点监测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重症率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利用核密度分析深圳市手足口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13—2022年深圳市年均发病率为375.10/10万,年均重症率为44.98/10万;2013—2015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26.12%],2015年出现拐点,2015—2019年发病率逐年下降(APC=-2.58%),2019年出现转折点后下降趋势增加(APC=-41.95%);2013—2015年重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22.52%),2015年出现拐点,2015—2018年呈快速下降趋势(APC=-54.72%),2018年出现拐点后呈缓慢下降趋势(APC=-1.91%)。深圳市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主要为0~5岁年龄组儿童,占总发病人群的93.65%(442140/472134);从职业分布来看,以散居儿童的占比最多,占总发病病例数的74.86%(353462/472134)。手足口病发病表现出季节性特征,呈现双峰型或单峰型流行。空间分布上,发病最多的区主要是宝安和龙岗区,发病较少的区主要是福田区、罗湖区、坪山区、盐田区和大鹏新区。2016年后深圳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A71)的比例显著减少,到2022年分别降至0.16%、0.00%。到2022年,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A组16型(CVA16)成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以及重症病例的优势病原体,分别在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中占63.81%、18.73%和50.00%、16.67%。结论2013—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手足口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人群聚集的特征,2015年后发病率和重症率均出现下降趋势。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发生明显变化,EV-A71比例迅速下降,CVA6成为优势病原体,未来需加强对高发地区的防控工作和促进多价疫苗开发与接种普及,从而减轻手足口病给社会来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