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重症
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分析百色地区2015-2022年不同类型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发病特点、重症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危重症病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危重症手足口病救治水平,为本地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1)在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上收集发病日期在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且发病时居住地为百色地区各县(市、区)的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资料。危险因素分析病例资料在医院病案信息系统上收集,包括年龄、性别、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史、出生史、临床表现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等;(2)病原学资料来源于百色地区各手足口病定点救治医院开展的病原学监测和全部住院治疗的重症及死亡病例标本的病原核酸检测结果。(3)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确定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影响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15-2022年百色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40883例,年发病率在7.28/万~76.75/万之间;2015年发病率最高,为76.75/万,自2018年开始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手足口病主要以普通病例为主,每年重症病例占年总病例数的3.05/万~44.04/万;报告重症病例260例,死亡病例7例,重症病例占总病例数18.46/万,死亡病例占总病例数0.5/万;2016年、2017年为重症率高峰,分别为44.04/万、38.79/万,2022年无重症病例发生;死亡发生率最高为2016年,为18.05/10万,2018年至2022年无死亡病例。(3)随着手足口病病例EV71疫苗接种率升高,2015-2022年手足口病重症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4)HFMD发病年龄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婴幼儿为主,3岁以下病例98195例,占总病例数69.70%;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年龄组,占重症病例数83.46%。(5)男性手足口病83353例,占总病例数59.16%;女性手足口病57530例,占总病例数40.84%,重症病例260例,其中男性重症病例162例,女性重症病例98例,男女比例1.65:1。(6)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秋冬季产生次高峰,2015-2022年各年度4-7月发病人数占当年总发病人数比例分别为60.12%、57.05%、53.22%、56.75%、57.14%、52.59%、56.42%、48.35%。重症病例的季节分布以夏季为主,4-8月累计报告重症例数201例,占总数77.3%。(7)2015-2022年各县、市、区总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为田东县、平果市,累计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0583例、20405例,占本地区总病例数的14.61%、14.48%。总报告病例数最少的为西林县,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972例,占本地区总病例数的2.11%。(8)病原学监测提示:2015年Cox A16、Cox A6和其他肠道病毒占比之和为93.32%,Cox A10呈低水平流行。2016年、2017年EV71病毒占比较高,分别为31.52%、21.15%;2018-2022年,EV71病毒占比明显下降,2020年与2022年未检测到EV71病毒。重症病例组和轻症病例组EV71阳性占比分别为83.08%、16.21%,死亡病例均为EV71阳性。(9)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接种EV71疫苗(OR=9.312)、EV71感染(OR=28.591)、发热≥3天(OR=15.934)、呕吐(OR=19.628)、嗜睡(OR=27.442)、易惊(OR=28.454)、肢体抖动(OR=28.684)、抽搐(OR=11.463)共8个因素为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手足口病有间期性暴发流行的特征,近年来百色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高,经过EV71疫苗广泛接种及加强卫生宣传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之后,本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证明疫苗接种及卫生防疫可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及重症病例发生。(2)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为发病高峰,秋冬季为次高峰;好发于儿童期全年龄,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儿童,危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3)致手足口病病毒种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其中EV71仍是本区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优势毒株。(4)未接种EV71疫苗、EV71感染、发热≥3天、呕吐、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抽搐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