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气象因素
关联性
摘要:
目的:通过对贵阳市2010-2021年≤5岁幼童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概况研究,进一步探索贵阳市手足口病同期的气象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滞后效应,利用Prophet预测模型综合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贵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的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2022年贵阳市手足口病发病趋势,进而对贵阳市地区高风险区域及人群加强相对应的防控措施、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公卫体系以及相关预测工具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1、根据在2010-2021年贵阳市手足口病疾病上报系统中传染病检测数据、贵州省气象局的各气象因素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对贵阳市手足口病的历年发生情况以及气象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变化分析。2、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手足口病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程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结合分布滞后模型对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的影响剖析。3、用201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的≤5岁幼童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与相对应的气象因素作为训练集,对比Prophet模型预测2021年手足口病发病的精确程度,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数据来评价模型的拟合与预测精确程度,从而预测贵阳市2022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结果:1、贵阳市从2010年至2021年手足口病的累计发病人数为278059例,发病数依次为18464例、13731例、22553例、23449例、26297例、20271例、29705例、27127例、33649例、33183例和15517例、14113例;2010-2021年贵阳市其中报告5岁及以下的患儿总人数为259615例,约占总报告患者的93.36%,其中男性143787例数,女性103021例数;0-1岁年龄段最多,有112799例,占45.68%;随着年龄段的递增,发病人数明显逐渐减少。贵阳市其中报告5岁及以下的患儿患病人数及其率呈历年发展趋势呈逐年增高。按照职业发病人数由少变多排序为:其他、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其中散居幼童有213014例,占比86.27%,幼托儿童33424例,学生416例,其他不详未计算在内,且散居儿童的占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手足口病重症人数与死亡人数降低趋势。贵阳市各区手足口病云岩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南明区、花溪区,息烽县发病率最低。2、通过贵阳市历年来发病情况与气象因素关联性研究,相关性最强的气象因素为气温、湿度以及风速,各气象因子对手足口病的影响程度显示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rs=0.327)、日均湿度(rs=0.075)、日照小时数(rs=0.086)和日气温差(rs=0.083)呈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随着该气象因素的升高,手足口病的发生数增加;与日均气压(rs=-0.312)、日气压差(rs=-0.126)和日湿度差(rs=-0.067)呈负相关关系(P值均<0.05),随着这些气象因素的升高,手足口病的发生数减少;与降雨量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广义相加模型结合分布滞后模型研究显示: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呈倒“V”型,平均气温从4℃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RR值随之增加,高峰在19℃左右出现(RR=1.413,95%CI 1.354至1.545),随后逐渐降低;日气温差与手足口病发病风险也呈倒“V”型,由开始的正向相关到达峰值为9℃(RR=1.113,95%CI 1.101至1.172),后呈负向相关趋势;手足口病发病数随着日均风速的增加而增加,0.75m/s达到2.81m/s时,增势明显,当日均风速从2.81m/s增至5.5m/s时,发病数进入平台期,RR在7.1m/s达到峰值(RR=1.878,95%CI 1.776至1.941)。平均温度与日均风速之间、平均温度与平均相对湿度之间、湿度差与温度差之间等的RERI、API值的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且协同指数S>1,推测可能两两存在交互效应,提示日均温度在19℃左右,且风速高(>0.75m/s)发病风险大;温度差在9℃同时湿度差较低时,发病风险大,温度差低同时湿度差大时,发病风险小;滞后2天是发病率发生最高的时间段。4、Prophet模型短期预测精确度以及拟合程度较好,提示在类似气象条件下应提前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结论:1、2010年至2021年,贵阳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流行趋势明显呈现单峰状、双峰状以及三峰状分布。男童以及散居幼童是防控重点人群。2、平均气温、气温差、相对湿度、湿度差和风速等气象因素与贵阳市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非线性关联,在滞后2天的时间段内应该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以及在气象预报该类似气象条件后提前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3、Prophet时间预测模型对于贵阳市的手足口病的预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