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分析
摘要:
目的:
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方式,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Wangfang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以中医药方剂治疗宫腔粘连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的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宫腔粘连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中医诊治宫腔粘连的特点,为中医药治疗宫腔粘连提供数据支持,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考,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宫腔粘连的优势。
方法:
通过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电子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1日有关宫腔粘连的相关医案医话、经验总结、相关论文及专利等,整理收集其中的方药,通过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构建中药方剂治疗宫腔粘连的数据库,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后,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对数据库中的中药方剂进行频数、关联规则、聚类以及复杂网络分析,并导出Excel格式,使用Microsoft软件及SPSS25.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剂量进行分析归纳,并制作相应图表,分析总结出中医药诊治宫腔粘连的方剂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
结果:
1.共纳入190条处方,涉及中药179味,总频数2334次。统计药物使用得到频数超过20次以上的药物有31味,分别为:当归、菟丝子、川芎、熟地黄、丹参、赤芍牛膝、桃仁、香附、红花、枸杞子、山药、黄芪、甘草、白芍、益母草、山茱萸、白术、党参、紫河车、续断、杜仲、茯苓、淫羊藿、鸡血藤、覆盆子、路路通、莪术、大血藤、蒲公英、巴戟天。高频用药频次累计达1620次,占全部用药频次的68.15%。
2.剂量统计:将统计出来的31味高频药物进行剂量整理,使用Excel及SPSS 25.0软件对高频药物的平均剂量结合药物功效种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可得:补气药:山药(14.02±0.73),黄芪(16.64±0.96),甘草(5.51±0.16),白术(11.14±0.34),党参(14.21±0.47),续断(12.65±0.46);补阳类:菟丝子(15.86±0.61)、淫羊藿(12.52±0.58)、巴戟天(11.89±0.52);补血药:当归(12.28±0.33),地黄(14.83±0.48),白芍(13.16±0.51),杜仲(13.76±0.54);补阴药:枸杞子(13.06±0.56),紫河车(8.4±0.69);活血化瘀药:川芎(9.89±0.23),丹参(14.61±0.58),牛膝(12.45±0.42),桃仁(9.69±0.30),红花(8.49±0.41),鸡血藤(16.9±1.08),莪术(11.09±0.47);清热药:赤芍(11.58±0.27),大血藤(18± 1.50);理气药:香附(10.82±0.34);收涩药:山茱萸(11.42±0.38),覆盆子(13.25±0.86);止血药:益母草(18.33±0.97);利水渗湿药:茯苓(12.59±0.51);祛风湿药:路路通(12.05± 1.00);清热解毒类:蒲公英(12.85±1.27)。
3.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统计:所收录的190首处方的具体药物中:四气总频次为2266次,以温性(42.01%)、平性(31.64%)、寒性(23.87%)为主,此3类药物共计总频次2210次,占总用药频次97.5%。五味总频次为3788次,多使用甘(37.78%)、苦(27.79%)、辛(23.42%)药物。归经总频次为5746次,归经以肝经(31.45%)、肾经(16.89%)、脾经(14.90%)为主。药物功效分布进行统计中,治疗宫腔粘连药物种类共有17种,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药物为主,累计使用频次占比高达 81.53%。
4.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频次>40,置信度≥0.7,得到常用药物模式共44组,排名前5的药物模式分别为:川芎-当归,熟地黄-当归,菟丝子-当归,熟地黄-菟丝子,桃仁-当归。
5.聚类分析:设置相关度为7、惩罚度为4的约束,经聚类分析,演化出10对核心药物组合,经无监督熵聚类,衍生出5首新处方(连翘_板蓝根_大青叶_金银花_紫花地丁_夏枯草,党参_牛膝_红花_鳖甲,熟地黄_当归_淫羊藿_蒲公英,熟地黄_山茱萸_蒲公英_枸杞子,大血藤_路路通_皂角刺_土茯苓)。
结论:
1.经分析可得,治疗宫腔粘连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同时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等,药性以温、平、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脏腑从肝、肾、脾三脏立论。
2.从新方进行分析可得,治疗宫腔粘连的新方,主要从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面来治疗,补清兼用,气血同调,寒热并用,功补兼施,已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