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宫腔镜
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戊酸雌二醇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是子宫内膜基底层的一种损伤性病变,多因宫腔操作、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经量减少、闭经、周期性腹痛、继发不孕、习惯性流产等。宫腔镜检查是宫腔粘连诊断的金标准,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 TCRA)是在直视下有针对性的分离粘连带,防止盲目分离造成新的创伤,是分离宫腔粘连的首选方法。但宫腔粘连在行分离术后易复发,尤其是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复发率高,因此术后再粘连的预防至今仍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也是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防措施有:宫腔内放置球囊导管、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口服雌激素等,这些方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国外文献报道,宫腔粘连行分离术后定期行宫腔镜检查可以尽早发现粘连复发,及时给予分离可有效防止粘连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拟采用综合方法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发生。即在宫腔内放置球囊导管及IUD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戊酸雌二醇联合宫腔镜定期检查,从而探究宫腔镜定期检查及大剂量戊酸雌二醇在预防中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宫腔镜下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并行TCRA术成功重建宫腔形态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CRA术后给予的不同处理措施分为三组:A组15例(中度9例,重度6例),TCRA术毕宫腔内放置一球囊导管,根据宫腔大小,注入生理盐水3-6m1,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后拔管并放置一IUD。B组18例(中度7例,重度11例),在A组处理措施同时术后给予戊酸雌二醇8mg/天×21天,后7天加用黄体酮胶囊200mmg/天,共3个月。C组26例(中度14例,重度12例),在B组处理措施基础上,加用每个月复查宫腔镜,若有轻度膜性粘连发生,给予钝性分离,若有肌性或纤维性粘连发生,立即取环并再行TCRA术。B、C组患者每个月复查肝肾功能。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镜了解宫腔形态变化,并随访月经恢复情况,B、C组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了解药物副反应情况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结果
1C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复查宫腔镜情况
C组患者于术后三个月内每次月经干净后3-7天行宫腔镜检查。术后1个月,宫腔镜检查显示57.69%(15/26)患者宫腔形态正常,34.62%(9/26)患者轻度粘连,7.69%(2/26)患者中度粘连。术后2个月,宫腔镜检查显示73.08%(19/26)患者宫腔形态正常,23.08%(6/26)患者轻度粘连,3.85%(1/26)患者中度粘连。术后3个月,宫腔镜检查显示88.46%(23/26)患者宫腔形态正常,11.54%(3/26)患者轻度粘连。所有患者三个月内未见重度宫腔粘连。
2C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月经恢复情况
术后3个月内随访C组患者每次月经经量变化:术后1个月,46.15%(12/26)患者月经恢复正常,34.62%(9/26)患者月经量较术前明显改善,19.23%(5/26)患者月经量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2个月,53.85%(14/26)患者月经恢复正常,30.77%(8/26)患者月经量较术前明显改善,15.38%(4/26)患者月经量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73.08%(19/26)患者月经恢复正常,19.23%(5/26)患者月经量较术前明显改善,7.69%(2/26)患者月经量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3术后三个月三组患者宫腔镜复查情况
术后三个月,A、B、C组患者均行宫腔镜探查+取环术,A组再粘连率为46.67%(7/15),其中轻度粘连13.33%(2/15),中度粘连26.67%(4/15),重度粘连6.67%(1/15)。B组再粘连率为27.78%(5/18),其中轻度粘连11.11%(2/18),中度粘连16.67%(3/18)。C组再粘连率为11.54%(3/26),均为轻度粘连。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可见再粘连率及粘连程度均为:C组B组>A组。
5并发症及药物副作用
所有患者TCRA术中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B、C组患者使用戊酸雌二醇期间,少数患者诉出现胃肠不适,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每个月检查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结论
1.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TCRA术后给予宫腔内放置IUD及球囊导管对防止再粘连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2.在宫腔内放置球囊导管及IUD的基础上,补充大剂量戊酸雌二醇并加用宫腔镜定期检查,可有效促进月经量的恢复,并能尽早发现新生粘连带,及时给予分离可避免致密粘连带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再粘连发生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