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剂量雌激素
宫内节育器
Interceed
中重度宫腔粘连
临床效果
摘要:
研究背景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是指各种因素所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宫腔和(或)宫颈管的相互粘连。Asherman于1948年首次系统地详细描述了29例流产后或产后刮宫所致宫腔粘连的闭经病例的病因、症状及诊断,故又称为Asherman综合征。IUA是一种临床常见病,随着人工流产率的增高、宫腔镜的普及以及医生重视程度的不断上升,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视子宫内膜损伤后宫腔粘连的部位、面积及程度的不同,患者可表现为月经量过少、闭经、不孕、周期性下腹痛、流产及产科并发症等。 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宫腔镜检查成为诊断IUA的金标准,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目前已成为治疗IUA的首选方法,TCRA后IUA的复发率为3.1%~23.5%,其中20.0%~62.5%为重度粘连。中重度IUA治疗难度大,宫腔反复粘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 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治疗为一综合性治疗,分离粘连是前提,预防再粘连是关键,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是重点,三者相辅相成,缺少哪一步,治疗效果都会受限。IUA的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各有特色,但目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多采用以TCRA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及术后口服戊酸雌二醇(estradiol valerate, E2V)等。目前许多学者都在试用不同剂量的戊酸雌二醇作为术后刺激子宫内膜增长修复的治疗,应用大剂量雌激素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普通剂量雌激素。Interceed可吸收性防粘连膜是第一种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用于防止术后粘连的产品,已在各种妇产科和外科的手术中应用,以预防盆腹腔、胸腔、中耳、肌腱等部位的粘连,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国内外尚无将Interceed放置于宫腔内预防宫腔粘连的相关报道。 本研究在目前常用的综合治疗方案(TCRA+IUD+E2V)的基础上增加了宫内放置Interceed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并应用了不同的E2V服药方案,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探讨分析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治疗中重度IUA的临床疗效,以望寻找更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IUA的复发,恢复患者的正常月经模式并提高生育率。 资料及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病例资料: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在珠江医院就诊的继发闭经或继发月经过少、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度或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49例。研究分为2个阶段进行:2012年1月以前共收集29例患者,其中中度IUA8例、重度IUA21例,该29例患者中继发性闭经5例,继发月经过少24例。2012年1月以后共收集20例患者,其中中度1UA3例、重度IUA17例,该20例患者中继发性闭经4例,继发月经过少16例。 1.2宫腔粘连分级标准:根据1988年美国生育协会的IUA预后分类:宫腔粘连累及宫腔范围:<1/3为1分、1/3-2/3为2分、>2/3为4分。粘连类型:菲薄粘连1分、菲薄和致密粘连2分、致密粘连4分。月经模式:正常0分、月经过少2分、闭经4分。预后评价:1-4分为Ⅰ级(轻度);5~8分为Ⅱ级(中度);9-12分为Ⅲ级(重度)。 继发月经过少的判定为既往月经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正常的情况下,月经量少于30m1者或月经量减少≥1/3原经量,持续时间少于3日。 1.3排除条件:①有血栓性疾病史及家族史;②不明原因阴道不规则出血;③子宫肌瘤≥3cmm;④乳腺彩超发现异常结节;⑤严重肝功能异常;⑥卵巢性、垂体性或下丘脑性闭经或子宫内膜结核所致的闭经;⑦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腺肌病。 2研究方法 2.1分组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2.1.1人工周期组:15例(中度IUA5例,重度IUA10例),其中继发性闭经1例,继发月经过少14例,于2012年1月以前行TCRA+上环术。 2.1.2持续用药组:14例(中度IUA3例,重度IUA11例),其中继发性闭经4例,继发月经过少10例,该组也于2012年1月以前行TCRA+上环术。 2.1.3Interceed组:20例(中度IUA3例,重度IUA17例),其中继发性闭经4例,继发月经过少16例,于2012年1月以后行TCRA+上环术,并于宫腔内放置Interceed。 三组患者年龄、IUA分级、月经改变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2.2术前准备:术前详细询问病史,行凝血功能、肝功能、血脂、乳腺彩超、子宫附件B超等常规检查,治疗生殖道各种感染,排除手术及雌激素应用禁忌证并知情同意。术前6-8h口服米索前列醇片600μg软化宫颈。 继发月经过少者于月经第5-7天、继发闭经者随机行宫腔镜检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