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佳蓉片
牙髓干细胞
子宫内膜纤维化
腺体
血管
摘要:
目的:
采用机械刮宫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双重损伤法建立大鼠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模型,研究佳蓉片联合牙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大鼠宫腔粘连的时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IUA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方法:
1.建立大鼠IUA模型,观测不同时间点大鼠宫腔粘连的程度:动情周期规律,200-25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4只,对照组行假手术,模型组行双重损伤法损伤子宫内膜,分别于术后第2、3、7、14天观察子宫形态,并取子宫刮宫段,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粘连程度,并对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血管数和纤维化面积进行统计分析;
2.佳蓉片联合牙髓干细胞预防大鼠宫腔粘连的时效性研究:动情周期规律,200-25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佳蓉片中药组、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移植组、联合组(佳蓉片联合牙髓干细胞),麻醉后对照组行假手术,模型组行双重损伤法损伤大鼠子宫内膜,剩余治疗组行双重损伤法损伤大鼠子宫内膜后,于手术当天分别给药,佳蓉片治疗组每天灌胃40mg/ml佳蓉片原药混悬液进行治疗,干细胞组双侧子宫原位注射0.2ml的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含1×10~6个DPSCs),联合治疗组不仅双侧子宫原位注射0.2ml的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含1×10~6个DPSCs)并且每天灌胃40mg/ml佳蓉片原药混悬液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打开腹腔进行子宫形态观察,并取子宫刮宫段,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粘连程度,并对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血管数和纤维化面积进行统计分析。western blot、q PCR检测子宫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1)、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1,TGF-β1)、的蛋白表达量以及m RNA水平。另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雌激素组、佳蓉片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预防治疗14天后进行妊娠实验,观察生育力情况。
结果:
1.行双重损伤法造模后第3天宫腔开始发生粘连。3天、7天、14天纤维粘连带逐渐增多,粘连程度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降低,腺体数和血管数减少,纤维化面积增加,都为(P<0.05);与模型组刮宫后第3天相比,刮宫后第7天、14天腺体数和血管数继续减少,纤维化面积持续增加(P<0.05);与模型组刮宫后第7天相比14天血管数减少,纤维化面积增加(P<0.05)。模型组刮宫后第3天、7天、14天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与模型组3天相比,三个治疗组预防治疗3天后,子宫形态无明显改变,
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血管数和纤维化面积均无明显改善。与模型组7天相比,佳蓉片中药组预防治疗7天后,只有子宫内膜腺体数增加(P<0.05);牙髓干细组和佳蓉片中药联合牙髓干细胞组预防治疗7天后,子宫内膜腺体数和血管数均增加(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减少(P<0.05);与模型组14天相比,三个治疗组预防治疗14天后,子宫形态明显恢复,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和血管数明显增加(P<0.05),纤维化面积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在模型组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ESR1的表达在模型组中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中TGF-β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ESR1的表达在各治疗组中明显升高(P<0.05)。q PCR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1.机械刮宫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的双重损伤法损伤的子宫内膜在造模后第3天宫腔开始发生粘连,并随时间的延长粘连程度逐渐加重。成功建立大鼠IUA模型。
2.佳蓉片中药和牙髓干细胞均可从子宫内膜腺体数、血管数、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纤维化面积等方面改善大鼠损伤的子宫内膜,并预防IUA的发生。佳蓉片中药在预防治疗第14天时可以预防IUA的发生;牙髓干细胞在第7天就可预防IUA的发生;两者均在第14天使子宫内膜增生。佳蓉片联合牙髓干细胞的效果优于单纯佳蓉片或牙髓干细胞,且显著提高子宫内膜损伤大鼠的生育力。佳蓉片中药和牙髓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TGF-β1、CTGF相关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增加ESR1的表达,增加子宫内膜血管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