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二次宫腔镜检查
妊娠
官腔粘连
官腔镜下粘连分离术
子宫球囊支架
宫内节育器
透明质酸凝胶
官腔镜
细菌培养
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
归巢
内膜修复
摘要:
第一部分短期多次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用于宫腔粘连治疗的队列分析 目的: 通过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疗效的回顾性队列分析,寻找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复查期限对粘连复发和妊娠结局的影响,从中寻找有利于术后恢复正常官腔形态、提高妊娠分娩率的临床治疗路径。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初次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中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初次宫腔镜术中粘连评分符合中重度宫腔粘连(AFS评分≥5分);(2)年龄≤40岁;(3)至少在术后一定时间内进行过一次宫腔镜复查;(4)术前病史记录完整,包括经量改变情况、既往孕产史、宫腔操作史等。 所有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下剪刀锐性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必要时B超监护。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雌孕激素序贯人工周期疗法,一定时间内行二次宫腔镜探查,术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手术并发症,二次宫腔镜复查距初次手术的时间,每次宫腔镜检查时AFS评分评级,宫腔粘连分离次数,最终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妊娠时间,分娩时间,不良妊娠情况,孕产期并发症。 结果: 1.总体情况: 2010年1月20日-2013年7月24日,共205例完成初次宫腔镜手术及二次宫腔镜探查。纳入者平均年龄29.7±4.3岁。术后随访时间11-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32例失访,17例无生育打算,随访成功且有生育意愿者156例。 156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114例获得妊娠,总体妊娠率73.1%。114例妊娠患者中早期流产13例(11.4%),晚期流产8例(7.0%),异位妊娠3例(2.6%),总妊娠丢失率21.0%;3例目前继续妊娠至孕中期;已分娩87例,分娩率78.4%(87/111),总活产率56.9%(87/153)。 2.宫腔形态恢复正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术后不同复查期限对官腔恢复正常形态的影响 将所有患者按照二次宫腔镜复查距初次手术时间长短分成2组:A组为≤2个月,155例;B组为>2个月,50例。两组一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二次复查时A组AFS下降中位数为7分,B组下降6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05例患者中136例(66.3%)形态恢复正常,45例(23.9%)好转,20例(9.8%)无改变。A组中76.8%(119例)恢复正常,B组仅52.0%(26例)。比较两组二次宫腔镜复查宫腔形态恢复程度,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 205例患者中6例在形态恢复正常前失访,186例经过1-7次分离均恢复正常宫腔形态。A组中位恢复时间为1个月,B组3个月,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宫腔形态的累积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2.2不同粘连程度对宫腔形态恢复正常的影响 将所有患者分成中度和重度粘连2个亚组。中度粘连患者A组中位恢复时间为1个月,B组3个月;重度粘连患者A组中位恢复时间为2个月,B组中位恢复时间为7个月。2个亚组比较恢复正常宫腔形态的总趋势在复查时间小于等于2个月组均较有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 3.妊娠率相关因素分析 3.1基本疾病特征与妊娠率的关系 妊娠和非妊娠组年龄、月经性状、既往妊娠相关病史和既往宫腔操作史无差异;重度粘连组妊娠率57.8%(26/45),显著低于中度粘连组(79.3%)(P<0.05)。 3.2不同干预措施与妊娠率的关系: 比较复查期限≤2月与>2月的患者,前者妊娠率达到77.9%,与后者63.4%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不同的防粘连方式和不同的粘连分离次数,妊娠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3影响妊娠率的多因素综合分析 3.3.1logistic回归分析 试将前面比较有差异的不同复查期限、不同粘连程度联合年龄一起比较,得出不同复查期限、不同粘连程度和年龄均对妊娠率有影响,OR值分别是0.413,0.283和0.893。 3.3.2累积妊娠率分布曲线的影响因素分析 ≤2月组术后中位妊娠时间8个月,>2月组为19个月,2组累积妊娠率曲线分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按粘连程度进行分层分析,中度粘连患者中,复查期限≤2月者累积妊娠率分布曲线优于>2月的患者(P<0.01),而重度粘连患者两者无差异。 3.4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率的关系 采用行IVF-ET治疗方式者40例,妊娠29例,妊娠率72.5%。妊娠组平均内膜厚度7.5±0.9mm,非妊娠组5.8±1.5mm,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4.活产率相关因素分析 4.1基本疾病特征与活产率的关系 活产和未获活产组在年龄、月经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