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补肾化瘀方
TGF-β1
Smad3
摘要:
目的:1)初步探讨中药补肾化瘀方能减少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宫腔再粘连的中西医可能的作用机制;2)遵循EBM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采用临床对照试验,在严格科研设计前提下,明确宫腔粘连切除术后联合补肾化瘀方的临床疗效和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作为观察病例,共30例。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4例):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上环术后应用人工周期联合补肾化瘀方。对照组(16例):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上环术后联合人工周期。治疗前两组中,对于闭经患者门诊量基础体温提示卵泡期或有月经的患者,可予于月经干净后第3-7天内行宫腔镜检查,进行评分,并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试验组与对照两组均于术后第2d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补佳乐)2mg/次,2次/天;连服21天后停药;后7天加用地屈孕酮lOmg/次,2次/天。如月经来潮者,予于出血第5天开始服下一周期,而月经无来潮者,在停药7天后开始服下一周期药物。试验组:术后第2d开始服用中药补肾化瘀方。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3个周期后停药后待月经复潮,月经干净3-7天后再次入院行宫腔镜检查术+取环术。两次宫腔镜均参照美国生殖协会提出的评分系统拟定宫腔粘连程度评分。术中钳取少许内膜组织送病检。两组全部标本包括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行兔抗人TGF-β1、兔抗人Smad3蛋白抗体检测,参考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评分标准评分。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对于等级资料和不满足正态性和方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月经改善情况:经秩和检验,试验组月经经期、经量、色质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经期、经量、色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经行的时间改善延长、经量改善增加、经色质都有所改善。从积分来看,试验组对经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经秩和检验,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次症中小腹胀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及面色晦暗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失眠健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对照组治疗前后失眠健忘,口干不欲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次症治疗前后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在小腹胀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可见,补肾化瘀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改善小腹胀痛、畏寒肢冷、面色晦暗上疗效更佳。3.宫腔粘连改善情况: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组间IUA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宫腔粘连再粘连的疗效相当。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IUA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IUA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4.子宫内膜恢复情况: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内膜较治疗前增厚。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前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前后TGF-β1、Smad3在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在TGF-β1表达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mad3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化瘀方联合人工周期预防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机制可能是降调了TGF-β1、Smad3在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从而抑制粘连的再发生。经Pearson检验,IUA内膜组织中TGF-β1、Smad3之间表达不具有相关性(P>0.05)。暂不能充分证明补肾化瘀方联合人工周期从阻断TGF-β1/Smad3通路信号转导来抑制粘连产生。结论:采用中药补肾化瘀方联合人工周期预防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后宫腔粘连复发具有一定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经期、经量、经色质,并且明显改善患者如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少腹胀痛等临床症状。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TGF-β1以及Smad3表达,有效阻断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以及内膜纤维化发展,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防止宫腔再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