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危险因素
证候
摘要:
目的:宫腔粘连多表现为月经过少、继发性闭经、周期性腹痛、不孕症及流产等。宫腔粘连的发生多与宫腔操作、宫内感染史有关。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术、取环术等宫腔操作的增多,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二胎政策开放后,很多无症状型宫腔粘连患者因不孕、辅助生殖技术反复失败后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宫腔粘连。目前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解术,可以帮助术者在直视下直接解除宫腔粘连,从而达到增加月经量,提升受孕成功率的治疗效果。但是,宫腔粘连经宫腔镜分解后很多患者会再次出现粘连,术后的复粘多见于中、重度粘连患者。本研究目的在于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共同探讨宫腔粘连的发病因素,归纳宫腔粘连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这对于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契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宫腔粘连的病因、病机、诊疗进展、证候相关因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宫腔粘连患者及行宫腔镜检查无宫腔粘连病例的相关临床数据,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地区人群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及证候分布规律。为海南地区宫腔粘连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并体现祖国医学“治病求本”、“治未病”的思想。1.采用问卷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海口市中医医院妇科住院部及门诊行宫腔镜检查提示为宫腔粘连病例100例作为试验组,按1:1 比例配比调查100例非宫腔粘连的女性为对照组(行宫腔镜检查提示正常宫腔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集信息。2.通过采集患者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归纳其年龄、民族、身高、体重、居住地、婚姻状况、学历、职业、既往病史、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月经史、孕产史、宫腔操作史等与发病的关系。3.通过采集四诊数据,归纳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4.数据处理:应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分布分析,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宫腔粘连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纳入宫腔粘连患者100例。所纳入病例中,高发病率的年龄段为31-40岁,占60%,宫腔粘连高发年龄为32岁。2.宫腔粘连组100例患者中,汉族最多占95%;黎族占3%,壮族占1%,其它民族占1%。3.非宫腔粘连组和宫腔粘连组在体重、身高、BMI上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100例宫腔粘连患者有82%生活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有18%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非宫腔粘连组有72%生活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有28%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5.对100例宫腔粘连患者进行文化程度及职业调查,文化程度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学历占5%,初中学历占29%,高中学历占9%,中专学历占6%,大专学历占20%,大学本科占2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大专及以上较高学历者占大部分,为51%;职业调查中发现无业者最多,占38%,其次为公司职员占25%,个体经营者占9%,教师8%,医务人员6%,其余职业所占比例均小于5%。6.两组婚姻状况进行卡方检验,P=0.006<0.05,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非宫腔粘连组中未婚有1例占1%,已婚有97例占97%,离婚未再婚有1例占1%,离婚后再婚有1例占1%;100例宫腔粘连患者中,未婚有10例占10%,已婚有85例占85%,离婚未再婚有3例占3%,离婚后再婚有2例占2%。宫腔粘连组未婚人数明显多于非宫腔粘连组,已婚人数明显少于非宫腔粘连组。7.在100例宫腔粘连患者中,既往无其它疾病的有84例(84%);有13例(13%)患有一种其它疾病,其中肝脏疾病6例,大动脉炎1例,甲状腺纤维瘤1例,膀胱炎1例,胃溃疡1例,痔疮1例,阑尾炎2例;有3例(3%)患有2种其它疾病,其中肝脏疾病+糖尿病1例,肝脏疾病+严重外伤1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后甲减)1例。8.100例宫腔粘连患者合并其它妇科疾病,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支原体感染、子宫内膜异位、卵巢肿瘤等,其中合并1至7种妇科疾病的患者占64%,合并1种28例(28%),2种23例(23%),3种以上的占13例(13%);其中合并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衣原体感染、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的有61例占61%;宫腔粘连组和非宫腔粘连组在曾患有几种妇科疾病上χ2=9.081,P=0.003<0.05,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0.04<0.05,OR=1.482,患有妇科疾病为宫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在是否有妇科炎症项目中,两组行卡方检验提示χ2=7.227,P=0.007<0.05,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宫腔粘连组的妇科炎症例数明显高于非宫腔粘连组的妇科炎症例数;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