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壳聚糖
水凝胶
SDF-1α
摘要:
宫腔粘连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育和反复流产等,主要诱因为宫腔操作导致的子宫内膜损伤,受损内膜纤维化而形成宫腔内粘连带,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宫腔粘连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宫腔镜下行粘连分离术并于术后放置球囊导尿管或宫内节育器等进行宫腔分离,同时口服激素类药物用于促进受损子宫内膜再生。但中重度宫腔粘连的预后差,反复手术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目前研究集中在如何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及宫腔操作术后对宫腔粘连的预防。临床共识认为宫腔手术后应用适当方式如填充透明质酸钠或医用几丁糖等对宫腔粘连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水凝胶是亲水性高分子吸收大量水后形成的三维交联网络结构,与生物体相近的柔韧性、多种官能团赋予的可修饰性、高水含量带来的生物相容性使水凝胶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在药物运输、组织支架等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研究。壳聚糖作为自然界中来源广泛的唯一碱性多糖,具有抗菌、抗氧化、止血等多种功效,应用于多个领域。本研究第一部分应用壳聚糖作为主要原料构建了温敏转化的水凝胶材料并对其主要性能进行了表征。应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对水凝胶材料的组分进行表征,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水凝胶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同时测定了水凝胶的体外降解性能和体外溶胀性能,最后应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目标分子测了水凝胶的缓释功能。结果表明水凝胶的形成主要依靠壳聚糖的溶解度对p H的响应性以及壳聚糖-肝素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水凝胶的内部为贯通多孔的网络结构,能够容纳和传递小分子;在体外测试中观察到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溶胀性能和较好的降解稳定性;水凝胶做为药物载体时能够对不同装载量的牛血清白蛋白表现出相同的缓释行为,说明其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本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根据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对壳聚糖水凝胶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测试。应用MTT法检测水凝胶的细胞毒性,应用transwell试验检测水凝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局部皮下植入试验检测水凝胶的体内降解性能,应用浸提液静脉注射法检测水凝胶的全身毒性,同时检测了水凝胶对红细胞沉降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细胞毒性试验结果中实验组的细胞增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凝胶未表现出细胞毒性;transwell试验结果中水凝胶缓释的生长因子对细胞的迁移能力较阳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能够长时间对细胞的迁移保持促进效果;局部皮下试验结果表明皮下植入的水凝胶在植入后体积和重量均逐渐减小,证明其具有体内降解能力;全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的行为、状态和体重变化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未出现全身毒性;红细胞沉降试验和凝血功能试验表明水凝胶对红细胞沉降率和凝血功能无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壳聚糖水凝胶具有生物安全性能,能够作为生物工程材料进行后续研究。本实验第三部分应用双重损伤法构建了大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并应用壳聚糖水凝胶缓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预防大鼠宫腔粘连的形成。应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及腺体数量;应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受损子宫内膜纤维化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及内膜中血管的重建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子宫内膜中c-kit的阳性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c-kit、VEGF、TGF-β1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最后检测了各组生理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子宫内膜结构恢复较好,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42.75±6.207%)较模型组(66.15±6.816%)有显著降低(P=0.000),与对照组(36.90±6.249%)无显著差异(P=0.06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中子宫内膜上皮恢复良好,内膜中血管重建基本完成,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子宫内膜中长期保持一定数量的c-kit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其他治疗组(7d时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159.6±8.925;水凝胶组37.09±10.69;生长因子组15.72±7.950;P=0.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4d时子宫内膜中c-kit的表达量较其他实验组增高且VEGF和TGF-β1的表达量低于其他实验组,7d时c-kit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且VEGF和TGF-β1的表达量低于其他实验组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功能学结果表明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组大鼠子宫功能恢复良好,较正常组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生长因子SDF-1α能够有效的预防大鼠宫腔粘连的形成。因此,应用壳聚糖制备具有缓释功能的温敏水凝胶具有生物安全性,搭载SDF-1α能够用于预防宫腔粘连的形成,为临床宫腔操作手术后预防宫腔粘连提供了较好的方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