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宫腔冲洗
妊娠
影响因素
列线图
摘要:
目的1.研究宫腔冲洗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更为有效的预防宫腔再粘连的方法。2.回顾分析影响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的相关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生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及方法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并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术后愿意接受治疗并完整随访的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6例病人,含中度粘连30例、重度粘连16例,术后放置三腔球囊导管,并于术后即刻和术后48h采用生理盐水行宫腔冲洗引流,B组46例病人,含中度粘连29例、重度粘连17例,术后放置二腔球囊导管引流。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均开始人工周期治疗,术后5天取出球囊,放置透明质酸钠一支及金属圆环一枚。经2个人工周期治疗后,于月经干净3-7天于我院复查宫腔镜。观察两组患者引流液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术后内膜厚度的变化、月经来潮情况及复检宫腔镜的情况,电话随访术后1年内的妊娠情况,并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TCRA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338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妊娠分为两组(妊娠组和未妊娠组),收集并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妊娠的因素,并基于相关因素建立预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妊娠的列线图模型。结果第一部分: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有关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次数、宫腔手术次数、粘连程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子宫内膜厚度A、B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6.00±1.56)mm、(5.35±1.1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B两组治疗后内膜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经恢复情况A、B两组治疗后月经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组月经恢复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B两组治疗后月经恢复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宫腔形态恢复情况A、B两组患者术后经宫腔镜检查,宫腔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6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度宫腔粘连患者来说,A组宫腔恢复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B两组治疗后宫腔恢复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宫腔总引流液量及不良反应A、B两组术后宫腔总引流液量分别为(2.91±1.49)ml、(5.61±1.78)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妊娠率术后随访患者1年,A组共有19例患者妊娠,总妊娠率为41.30%,B组共有14例患者妊娠,总妊娠率为30.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是对于中度还是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来说,A、B两组妊娠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本研究成功随访了338例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2年内妊娠154例,妊娠率为45.56%(154/338)。2.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月经恢复情况、宫腔恢复情况是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中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C-index为0.860,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第一部分:TCRA术后行宫腔冲洗可有效促进中度宫腔粘连患者的内膜恢复,有助于降低宫腔再粘连率,更好地改善月经情况,但对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提升不明显。第二部分: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妊娠率仍然较低,年龄、粘连程度、术后内膜厚度、月经恢复情况、宫腔恢复情况是影响患者妊娠的主要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概率的预测手段,帮助临床医生适当调整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