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腔粘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容受性
PF-127水凝胶
摘要:
研究背景: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主要由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闭塞,并伴有宫腔进行性纤维化,可导致不孕、反复流产、腹痛和其他不良妊娠结局。IUA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宫腔并恢复子宫内膜功能,宫腔镜下经宫颈粘连切除术(Hysteroscopic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是宫腔粘连治疗的标准方法,但术后粘连的高复发率和低妊娠率仍然是中重度IUA患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进展为IU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宫腔粘连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来源丰富,可通过分离、体外培养获取且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此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反复扩增后功能旺盛,其免疫原性较低,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可以抑制干细胞凋亡和促进其再生,在未来可作为IUA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对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UA的疗效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普兰尼克F-127(PluronicF-127,PF-127),是由聚氧乙烯(Polyoxyethylene,PEO)与聚氧丙稀(Poly propylene oxygen;PPO)组成的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共聚物(分子式为PEO-PPO-PEO),是美国FDA批准的生物可吸收的生物相容性支架材料,在温度升高时可逆地胶凝,并通过简单的表面吸收和清除在体内逐渐溶解。它具有优异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固有的生物相容性、低抗原性和生物降解性,相关的实验表明其与宫腔粘连手术联合使用时抗粘连的有效率增加;然而对于基底层严重受损和子宫内膜丧失的中重度IUA病患者,由于目前干预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有限,子宫内膜再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尚未发现将ADSCs和PF-127水凝胶复合物应用于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与临床IUA病理特征相似的化学损伤IUA模型,并通过分离提取ADSCs,构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PF-127水凝胶复合物,评价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评估其生物安全性,探讨其在体内治疗效果及其可能修复作用机制,以期为解决临床中重度IU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一部分 新西兰大白兔宫腔粘连化学损伤模型的构建及评价目的:构建稳定有效且符合人类IUA病理组织特征的的动物IUA模型方法:1.选用60只健康雌性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化学损伤10s组、化学损伤30s组、化学损伤60s组,每组15只,余20只雌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化学损伤10s组、化学损伤30s组、化学损伤60s组,每组5只进行生殖功能实验研究。造模7d、14d、28d后,分批处死各组兔,切除双侧子宫,置于4%多聚甲醛浸泡固定,以备后续HE染色及Masson染色实验。2.通过对子宫组织包埋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运用光镜观察子宫大体形态学变化,检测分析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内膜厚度及纤维化程度。3.通过妊娠实验检测各造模组在妊娠率和增加胚胎着床数方面的变化进而评价四种造模方法IUA兔的生殖功能。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兔子宫壁光滑柔韧,厚度均匀,弹性高,子宫结构完整,上皮细胞结构完整,间质腺体丰富。与假手术组相比,在术后第7天,化学损伤10s组子宫内膜形态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子宫内膜结构基本完整;术后14天,子宫出现轻度出血,间质水肿;术后28天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轻度增加,宫腔形态结构比较完整。化学损伤30s组在术后7天子宫腺腔扩张,毛细血管变脆易破裂出血,但细胞形态损伤不明显;术后14天子宫内膜腺管腔内可见致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结构不完整;术后28天有轻度恢复,仍有宫腔粘连带出现。化学损伤1min组术后7天,宫腔严重水肿,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疏松,子宫内膜坏死明显,形成多发性微脓肿;术后14天和28天,上皮无再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腔上皮结构被完全破坏,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脱落。间质纤维化更为严重,粘膜层和肌层均出现散在分布的微脓肿。2.子宫内膜厚度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表面呈波浪形,子宫黏膜下层和基底层呈圆形或椭圆形。三组损伤模型兔子宫宫腔形态不规则,有扩张或萎缩,部分浅肌层缺失,腺体稀疏,部分损伤部位有脱落的内膜碎片。在造模后第7天、14天和28天测定各组模型的子宫内膜厚度。术后7天和14天后,化学损伤10s组和化学损伤30s组子宫内膜厚度逐渐下降(P<0.05);化学损伤30s组在造模后28天,内膜厚度相较于14天有所升高(P<0.05),而化学损伤60s组子宫内膜厚度仍继续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