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归肾丸
T管
宫腔粘连
雌激素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
目的:
选用归肾丸加减联合T管治疗宫腔粘连术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月经量、宫腔粘连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情况及妊娠情况,评估本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研究其对子宫内膜修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并行宫腔镜下粘连松解术的患者,根据术后预防粘连措施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共31例,术后予以归肾丸加减联合T管治疗,B组共30例,术后予以人工周期联合T管治疗,C组共31例,术后予以人工周期联合球囊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月经量、宫腔粘连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ER及VEGF的变化情况及妊娠情况等。
结果:
1.在总体疗效方面,A组总有效率为87.1%,B组总有效率为83.33%,C组总有效率为80.6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相当。
2.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大于B组及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及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改善月经量方面,三组治疗后月经量积分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积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在降低宫腔粘连评分方面,三组治疗后粘连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宫腔粘连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在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方面,三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大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在提高子宫内膜ER水平方面,三组治疗后子宫内膜ER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子宫内膜ER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在提高子宫内膜VEGF水平方面,A组治疗后子宫内膜VEGF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VEGF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子宫内膜VEGF水平高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在妊娠相关指标方面,三组妊娠率、妊娠丢失率、术后备孕至妊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妊娠率为41.38%,妊娠丢失率为16.67%,治疗后备孕至妊娠中位时间为4.5月,B组妊娠率为34.62%,妊娠丢失率为11.11%,治疗后备孕至妊娠中位时间为6月,C组妊娠率为37.93%,妊娠丢失率为9.09%,治疗后备孕至妊娠中位时间为8月。
结论:归肾丸加减联合T管用于宫腔粘连术后可有效预防粘连复发、改善中医证候、增加月经量、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并提高子宫内膜ER、VEGF水平,其总体疗效与人工周期联合球囊方案相当,且在改善中医证候、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和提高子宫内膜VEGF水平方面显著优于人工周期联合球囊方案,是IUA术后一种更有效、更普适的预防粘连方案,值得推广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