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误诊
基因检测
疗效
安全性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遗传性肾性尿崩症(Hereditary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HND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HNDI的诊断、治疗、随访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并对HNDI患者应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评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临床预后,同时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并对同意基因检测者进行基因检测;2、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对确诊患者予口服氢氯噻嗪或加用吲哚美辛治疗;3、监测患者身高、体重、尿量、饮水量、电解质、尿常规等指标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4、采用Excel及SPSS 25.0软件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简单线性相关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查阅万方、知网、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HNDI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总结该病临床特点、误诊情况及治疗经验。结果1.入组HNDI患者共8例,均为男性(100%),首诊原因包括(单独/合并出现):反复发热7例(87.5%),生长发育迟缓5例(62.5%),多饮、多尿4例(50%),反复电解质紊乱2例(25%)。2.8例HNDI患者的首次诊断包括:发热待查3例(37.5%),肾性尿崩症2例(25%),营养性疾病2例(25%),反复电解质紊乱1例(12.5%)。3.8例HNDI患者均有多饮、多尿、烦渴、固定性低比重尿等临床表现,其父母尿量、饮水量均属正常范围且均为非近亲婚配。4.8例HNDI患者首诊时中位数年龄24.5个月、中位数身高74.5cm、中位数体重7.65kg,中位数尿量2625ml/天,中位数饮水量为3025ml/天,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落后情况,其中5例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同龄儿的-2SD(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4例行骨龄检查者均提示骨龄发育迟缓,2例提示肾脏异常(肾盂分离、肾积水)。5.8例HNDI患者中,7例行禁水-加压素试验均提示试验前后尿渗透压无明显改变,1例因年龄小行简易禁水试验及经验性治疗后提示尿量明显减少。6.8例HNDI患者中,患者3因经济原因未行基因检测,患者1未能明确突变类型,患者2、5、7由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基因突变引起,患者4、6、8由血管加压素2型受体(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type 2,AVPR2)基因突变引起。7.7例行基因检测患者中,患者1采用AVPR2单基因检测技术,患者2、4、6采用遗传性肾病基因panel检测技术,患者5采用遗传代谢病基因panel检测技术,患者7、8采用亚全外显子组测序panel检测技术。8.6例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患者中,患者2的AQP2基因存在c.427del G(***143Serfs Ter22)纯合突变,患者5、7的AQP2基因存在c.3G>T(***1Ile)纯合突变,患者4的AVPR2基因存在c.541C>T(p.R181C)半合子突变,患者6的AVPR2基因存在c.733del G(***247Alafs Ter24)半合子突变,患者8的AVPR2基因存在1-3号外显子半合子缺失。9.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中位数身高100cm,中位数体重14.35kg,中位数尿量为2042ml/天,中位数饮水量为1646ml/天,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身高、体重标准差较治疗前改善,身高、体重均位于同龄儿童的-2SD以下的患者由5例减少至1例;治疗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BMI)较治疗前增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8例患者接受氢氯噻嗪治疗期间观察无皮疹、体液潴留等副作用。患者7在加用吲哚美辛2个月后监测发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予谷胱甘肽处理8个月后复查正常。患者1、4、5在观察点监测期间发现电解质轻度紊乱(低钠、低钾、低氯),予下调氢氯噻嗪剂量、补钠、补钾后可恢复正常。其余患者于各观察点监测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未见异常。11.回顾分析2000-2021年临床资料较完整的86篇国内外文献。(1)共计464例HNDI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2例(87%),女性患者62例(13%)。423例提供基因检测结果,AVPR2基因突变患者363例(86%),AQP2基因突变患者60例(14%)。464例患者首次诊断时平均年龄为24.4个月,其中324例(70%)患者身高、330例(71%)患者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童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