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摘要: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8.3~45人/百万人*年,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以青少年为主,呈每年递增10%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终身致残率较高,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脊髓损伤,这些方法虽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脊髓损伤,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病人截瘫这一难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一目的性上,也表现在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表现在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Friedenstein等[1]首次报道,骨髓标本中小部分贴壁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分化形成类似骨、软骨的集落.1997年,Prockop[2]成功地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 ,MSCs),发现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胶质细胞和成肌细胞.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特性及自体移植对免疫排斥反应的豁免,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