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体牙移植术
骨性粘连
发病机制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
摘要:
自体牙移植(autotransplantation)技术已经在临床得到成功应用,移植牙的牙周愈合过程业已进行了广泛研究。针对正畸临床常见的缺牙症状,该技术相对于种植牙有特殊优势。研究显示,自体牙移植的远期成功率可达79%,其成功有赖于健康牙周组织的重建,而牙根替代性吸收,即根骨粘连,是最常见的影响成功率的原因,目前这种异常骨化的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引导牙周膜再生的正向促进方面。有学者对移植牙的力学环境进行研究,认为适宜的机械刺激对维持牙周组织的动态平衡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有一系列对自体移植牙进行正畸加力研究的文献,但多数为临床研究。\n Asporin基因最早于2001年报道,是人牙周膜组织中稳定且高表达的基因之一,其编码的新蛋白命名为牙周膜相关蛋白-1。研究已发现,AsporinmRNA不仅在牙周膜细胞稳定时表达,在细胞向成骨类细胞方向分化时表达增多,其作用机制为钝化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骨形成蛋白-2)的信号通路,它特征性的亮氨酸重复序列末端(LRR)在Asporin-BMP-2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负性调控BMP-2诱导的细胞分化,使牙周膜在口内虽表现出高的成骨分化潜力但不会发生矿化,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n 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试图探究Asporin/PLAP-1在自体牙移植术后根骨粘连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n 第一部分Beagle犬自体牙移植术后正畸加力动物模型的建立\n 选择4只13~15月龄雄性Beagle犬,体重10~12kg。以上颌第一切牙(UI1)和第二切牙(UI2),下颌第二切牙(LI2)和第三切牙(LI3)为实验对象。实验牙拔出经体外根管治疗后,移植入同颌对侧牙槽窝中。根据实验分组于术后不同时间在移植牙唇面粘接托槽,使用螺旋推簧施加约30g持续的水平轻力。术后8周内进行定期观察。得到如下结论:\n (1)全部的犬均可耐受整个自体牙移植手术过程,加力装置在观察期间固位稳定,未发生变形、断裂。\n (2)将托槽直接粘结在牙面上安置弓丝进行加力,对牙周组织的刺激较小,减小了对牙周愈合的干扰;且不需要取印模制作带环,减少了动物的麻醉次数。\n (3)本研究所建模型符合犬的解剖特点,易操作,重复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自体牙移植动物模型。\n 第二部分正畸力作用下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中Asporin及其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n 研究一:正畸力作用下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中Asporin表达变化的研究。在已建立动物模型基础上,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术后不加力组,术后1周、2周、4周开始加力组的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中Asporin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n 研究结果表明:术后1周开始加力组与不加力组相比,Aspor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开始加力组Asporin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 研究二:正畸力作用下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中Asporin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在已建立的动物模型基础上,提取各样本牙周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合成AsporinmRNA的引物,采用实时定量。PCR定量检测AsporinmRNA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n 研究结果表明:自体移植后不同时间开始加力与不加力组牙周组织中AsporinmRNA表达变化规律同Asporin的表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n 结论:Asporin在牙周愈合过程中的分布表达受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Asporin参与了自体牙移植后牙周愈合的组织改建,早期施加轻的正畸力可以促进Asporin的表达。\n 本研究提示:\n (1)Asporin参与了自体牙移植牙周损伤的修复过程,也参与了正畸力作用下的牙周改建过程,并受到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正畸轻力所引起的Asporin表达增加对牙周再生有负向调控作用。\n (2)自体牙移植后2周施加正畸轻力促进更有利于促进牙周膜愈合,防止根骨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