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IL-23/Th17炎症轴
IL-17
STAT3
清热活血法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种慢性进行性的炎性疾病,炎症、骨破坏和新骨形成是其发展过程中三个典型的病理改变。AS的炎症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其附近的肌腱、韧带等组织。随着疾病的发展,炎症所造成的侵蚀破坏逐渐影响了骨皮质,引起了骨的破坏,骨破坏后又继发了新骨形成。这一过程累积性发作,最终导致了骶髂关节的融合,椎体的方形变,脊柱周围肌腱韧带的钙化及骨桥形成,引发脊柱“竹节样”变,从而引起残疾。因此,炎症是导致AS残疾的首要环节,控制炎症是廷缓骨破坏,延缓AS病情进展的关键。IL-17可通过与不同的细胞上的IL-17受体结合,从而开启多种致炎途径,是介导AS炎症的关键因子。IL-23/IL-17炎症轴则是Th17增殖分化和IL-17合成分泌的一个重要途径。IL-23可通过与已分化的Thl7表面的IL-23受体结合后,通过JAK2/STAT3途径活化STAT3,同源STAT3二聚体化进入细胞核后一方面可以与Th17的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结合,开启了Th17的分化,一方面可以与IL-17的启动子结合,开启的IL-17的合成和分泌。因此,IL-23/Th17在导致AS炎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临床治疗AS炎症的一个靶方向。
AS的活动期往往处于AS的早中期,此时炎症因子活跃,AS炎症处于爆发阶段,AS病情进展迅速,是治疗AS,保护患者关节功能的关键阶段。活动期的AS临床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常表现为湿热痹阻证,其病因病机为肾气亏虚为本,湿热痹阻为标,血瘀作祟而为痹,贯穿疾病始终。急则治其标,此时AS的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为主。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清热活血法治疗活动期AS的疗效显著,特别是在控制炎症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清热活血法抑制AS炎症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我们建立以下实验证实IL-23/Th17炎症轴是清热活血法治疗的靶目标,清热活血法是通过降低IL-23的水平,封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RORc的表达,从而抑制Th17的增殖分化和IL-17的表达水平,达到控制AS炎症的目的。实验一、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冻存细胞的复苏目的:实验对象为PBMC和外周血清,通过分离外周静脉血获取实验样本,通过复苏冻存细胞获取实验所需PBMC.方法:30例AS患者均来自广安门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符合1984年修订的AS纽约诊断标准,BASDAI≥4分。30例正常对照为健康体检者和(或)本单位健康职工。采用Ficol1-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采用常规细胞复苏法复苏冻存细胞。
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后,获取PBMC和血清;细胞复苏后细胞沉淀用为实验样本。
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为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经典方法,是将实验所需样本从外周静脉血分离,获取外周单个核细胞的重要方法。冻存细胞是储存细胞,备用于实验的经典方法;细胞复苏即可将冻存细胞用于实验。
实验二、活动期AS患者血清水平IL-23及IL-17表达情况
目的:IL-17是介导AS炎症的重要炎性因子,而IL-23是诱导IL-17合成分泌的关键的细胞因子。本实验通过检测活动期AS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IL-23及IL-17表达水平,探析IL-23、IL-17在AS患者体内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3及IL-17水平。
结果:活动期AS患者IL-23、IL-17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IL-23:p<0.001;IL-17:p<0.001)。
结论:IL-17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AS炎症,在AS病理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介导了AS炎症。IL-23是诱导IL-17分泌的关键的因子,它的异常可能是导致IL-17的表达水平升高一个重要因素。
实验三、清热活血法对血清IL-23、IL-17水平的影响
目的:清热活血法在控制AS炎症,延缓病情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检测活动期AS患者经清热活血法治疗三个月和六个月后,血清IL-23、IL-17的表达水平,探析清热活血法对IL-23、IL-17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3及IL-17水平。
结果:清热活血法治疗三个月后,IL-23、IL-17表达水平较活动期AS组,即治疗前组明显下降(IL-23:p<0.05;IL-17:p<0.05);治疗六个月后,IL-23、IL-17表达水平同样显著下降(IL-23:p<0.01;IL-17:p<0.01);而且治疗六个月后,IL-17表达水平较治疗三个月表达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但IL-23较治疗三个月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清热活血法治疗AS疗效明确,尤其是在控制AS炎症,改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