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内毒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肾结石
经皮肾镜碎石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脓毒血症
感染性结石
摘要:
目的通过监测不同肾结石患者术前术后血清内毒素指标值,探讨血清内毒素检测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后感染并发症诊断中的意义以及系统评价比较不同感染指标检测在PCNL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分析PCNL术在感染性结石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随机选择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住122例肾结石患者,分别在B超引导下完成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分别留取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样本测定内毒素(ET)水平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经皮肾镜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变化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第二阶段再随机选择我科室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间收住的334例肾结石患者,通过检测患者术后血清内毒素(E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值,通过统计学方法统分析比较患者血中不同指标变化与术后发生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阶段我们选择127例行PCNL治疗的感染性结石患者,对术后血清内素素水平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三阶段研究内肾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第一阶段122例患者中其中19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分为发热组,103例未出现术后发热,为正常体温组,据检验标准设定内毒素小于0.1EU/ml为阴性值,升高为阳性值,正常组术前测得血内毒素平均值为0.023±0.017EU/ml,阳性率为3.9%,术后血内毒素平均值为0.090±0.054EU/ml,阳性率为39.8%,其中发热组患者术前血内毒素平均值为0.031±0.029EU/ml,阳性率为10.5%,术后为0.728±0.534EU/ml,阳性率为89.4%,对比发现,术前内毒素水平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术后出现发热患者其测取血液样本测取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0.05),其中6例出现持续寒颤高热患者血清样本测得内毒素平均值为0.650±0.403EU/ml,均为阳性值,考虑合并内毒素血症存在。在第二阶段实验检测的334例患者中,除去8例术中见肾脏感染较重,考虑脓肾给予行肾脏穿刺造瘘引流后二期手术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据SIRS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非SIRS组(295例)与SIRS组(31例),术后非SIRS组检测的ET、PCT、CRP、WBC分别为0.076±0.055EU/ml、0.425±0.342ug/L、13.91±7.99mg/L、10.41±2.6×109/L,SIRS组为0.917±0.829EU/ml、4.3663±4.17ug/L、36.12±25.34mg/L、14.93±5.26×109/L,发现ET及PCT、CRP、WBC指标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其中E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8,最佳截断点值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87.6%,指标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最佳截断点值的灵敏度为90.3%,特异度85.2%,CRP及WBC则较差。第三阶段中,105例患者一次取净结石,平均手术时间为134min,10例结石残余直径>1cm,1周后经原通道取石,12例结石残余直径<1cm,选择联合ESWL治疗或药物排石治疗,总住院时间10-17天,平均为13天,一月后复查KUB,116例未见明显结石残余,结石总清除率91.3%。22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其中8例为寒颤高热(>39.5℃),6例为低热(<38.0℃),对术后22例出现发热的患者行血清内毒素检测发现,有15例(15/22,68.18%)患者出现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考虑合并内毒素血症,2例为菌血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肾脏持续性出血行栓塞治疗,1例出现尿漏,未出现脓毒血症、腹腔脏器损伤、腹腔积液、胸腔积液、气胸、肾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检测发现,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中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是诊断和监测术后感染的一个较为重要参数,且比较后发现监测血清内毒素水平在判断PCNL术后SIRS的发生发展中要优于其它感染指标,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适合早期判断病情,特别是SIRS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价值。认为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是治疗肾脏感染性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结石排净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