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
急性炎症状态
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由位于染色体3q26.3-3q27上的单拷贝基因编码的糖蛋白,编码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TPO主要由肝细胞产生,肾脏、骨髓基质细胞、内皮细胞等也可少量表达,是血小板生成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其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及促使血小板生成的作用是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c-Mpl相互作用产生。然而,c-Mpl除存在于造血细胞上,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等表达c-Mpl也被陆续证明。并且血小板上c-Mpl具有吸附、内化、破坏TPO的功能,结合血清中TPO水平通常与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负相关,Kuter等提出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对TPO的循环水平有负反馈作用。在血小板增多的人群中,血小板对TPO破坏增多,导致血浆TPO水平减少,减少血小板生成;而对于血小板减少的人群,血小板对TPO破坏明显减少,使血浆中TPO水平升高,促进血小板数量增多。然而,目前有越来越多研究提出,除受到血小板数量的调节外,TPO在血清中水平还受到其他机制的调控。其中炎症状态被认为是重要的一项调节机制。在既往对于脑梗死、川崎病、脓毒血症、手术后状态等一系列炎症性疾病与TPO水平相关的研究中显示,TPO水平与炎症状态及部分炎症因子具有相关性,其变化并可能受到炎症状态影响。但既往研究对象多为单一病种,炎症水平状态不一致,且病例数较少,难以说明在不同炎症性疾病状态下TPO均受炎症作用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多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入手,评估不同炎症水平状态下血清中TPO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急性炎症状态患者与健康体检者间TPO血清水平及血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确定病例组(急性炎症状态患者)的TPO血清水平是否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不同炎症水平下TPO血清水平是否有变化,并观察相应状态下血细胞计数的变化。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选择标准于2016年3~9月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急性创伤、细菌性肺炎四种疾病共65例急性炎症状态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47.98±12.33)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15例,根据梗死部位有广泛前壁7例,下侧壁2例,下壁3例,心内膜下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5例,根据Adama分类法有大面积梗死4例,小面积梗死6例,腔隙性梗死5例;急性创伤组患者25例,包括全身多处锐器伤9例,中等面积深Ⅱ度烫烧伤7例,肋骨、上肢骨多处断裂伤5例,严重颅脑挫裂伤4例;急性肺炎组患者10例。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8.55±18.21)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2.方法: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测定TPO血清水平及血常规。1)外周血TPO血清水平测定: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并且所有操作由专人完成。2)血常规测定:由所在医院检验科进行。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D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炎症疾病组与对照组TPO水平及血常规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将炎症疾病组根据疾病种类不同分为四个亚组,采用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炎症疾病各亚组、对照组间TPO水平及血常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应用Nemenyi法检验进行多个独立样本间的两两比较。所有P值均为双向,并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总炎症疾病组TPO血清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且白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01);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重比较结果:1)TPO血清水平均数从对照组、脑梗组、心梗组、创伤组到肺炎组依次增加,其在各组间多重比较(P<0.001)。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心梗组(P=0.002)、脑梗组(P<0.001)、创伤组(P<0.001)及肺炎组(P<0.001)的TPO血清水平差异显著;肺炎组与心梗组(P=0.048)和脑梗组(P=0.016)间、创伤组与脑梗组间(P=0.030)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2)而白细胞数均数从对照组、心梗组、脑梗组、创伤组到肺炎组依次增加,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与肺炎组比较,脑梗组(P=0.003)、心梗组(P=0.003)及对照组(P<0.001)的白细胞数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与创伤组相比,心梗组(P=0.013)、脑梗组(P=0.015)及对照组(P<0.001)也具有显著差异;而在肺炎组和创伤组间及脑梗组、心梗组和对照组间均差异不显著。3)血小板数(P=0.447)、红细胞数(P=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