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肺叶切除术
胸腔引流管
手术后期间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传统粗胸腔引流管,并用不同管径的微管代替粗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比不同方案的引流效果、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80例肺叶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组:术中留置单根粗管引流(36Fr,直径:11.5mm);B组-改良-中心静脉管组:术中留置粗管和中心静脉管(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16Ga,直径:1.7mm);C组-改良-猪尾巴管组:术中留置粗管和猪尾巴管(迪奥猪尾巴引流导管8Fr,直径=2.8mm)。术后A组拔粗管指征沿用传统标准:24h总引流量≤100mL,肺基本复张且无持续性漏气,引流液为非血性、非乳糜性及非脓性液体。B、C组拔粗管指征则不受24h总引流量限制,拔管后用尿袋接通微管。观察比较三组在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总引流时间、术后每日引流量及术后第一天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个微管组在总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止痛药使用剂量方面比常规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但改良一中心静脉管组发生了较多的引流管阻塞情况,导致了更高的再次置管率。[结论]两个改良组的引流方法不仅明显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也加快了术后康复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但是改良一猪尾巴管组比改良一中心静脉管组有更低的引流管故障发生率,能够在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又不增加相关并发症,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