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
肺楔形切除
胸腔引流
中心静脉导管
摘要:
目的: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的肺癌,及时的外科干预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对于肺癌的外科治疗入路有很多,包括三孔、单操作孔、单孔及传统的开胸等等,此类胸部手术后为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因素都会放置引流。虽然单孔胸腔镜手术切口数量最少,但相对于其它方式手术来说,三孔及单操作孔都可以经过观察孔放置引流管,而单孔手术仅有一处切口,需要经切口放置引流管。然而经切口放置的引流管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疼痛,也会增加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小,手术并发症少,如经切口放置引流管,可能会阻碍患者的快速康复,不能发挥单孔微创的优势,所以开展本研究以探索更加适合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后的引流模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1科进行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共115例,病理均为非小细胞肺癌,观察组(A组)患者于腋前线第3肋间、肩胛下线第9肋间各置中心静脉穿刺引流管1枚。对照组(B组)患者于手术切口处放置20F胸腔引流管、肩胛下线第9肋间放置中心静脉穿刺引流管。收集患者全面临床信息和复查信息,包括患者的各项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史、吸烟史)、临床诊断信息(疾病诊断、病理诊断)、影像学资料(术后第2日的胸部CT及术后3-6个月复查时的胸部CT)。比较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术后疼痛水平,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肺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积气等)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有115例患者纳入(A组58例,B组57例)。性别、年龄、是否吸烟、烟龄、其他疾病、手术时长、术后病理诊断、术中淋巴结采样组数等一般资料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日的胸腔积液、肺炎、皮下积气及术后3-6个月胸腔积液、肺炎、皮下积气、气胸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第2日气胸量A组(0.10±0.36)明显少于B组(0.32±0.47),有统计学意义(p=0.008)。A组患者带管天数(2.59±0.99vs3.02±0.97,p=0.02)、术后第1日引流量(164.14±97.29vs238.86±122.88,p<0.001)、术后总引流量(338.67±200.13vs464.56±188.42,p=0.001)均少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第2日引流量(114.62±93.51vs135.70±74.88,p=0.185)及术后第3日引流量(46.47±69.91vs66.40±71.75,p=0.134)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3.05±0.93vs3.23±0.96,p=0.319)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疼痛评分(2.62±0.49vs2.95±0.52,p=0.001)、切口换药次数(2.21±1.73vs3.47±2.33,p=0.001)、平均住院费用(46969.03±3011.23vs51516.93±4232.38,p<0.001)均明显少于B组。
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患者采用双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效果相当于20F胸引管联合中心静脉穿刺管,且能减少由于较粗引流管刺激胸膜产生的胸水,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带管时间,降低切口发生愈合不良的风险,加快术后肺复张的速率,加快患者术后的康复并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