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眼压再升高
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术后眼压再升高的临床及眼部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2例(100眼)全部纳入研究,年龄31~85(65.3±5.2)岁,男41例,女51例。术前完成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AL)、UBM、房角镜、视野等眼科检查。所有患者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观察患者的BCVA、眼压及房角形态。根据术后眼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其中成功组84例(90眼),失败组8例(10眼)。随访6个月,分析眼压再升高患者的临床和眼部生物学特征。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术前及术后BCVA进行比较。对2组间年龄、中央前房深度及AL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分类变量,2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85眼的视力比术前提高,10眼无变化,5眼视力下降,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3,P<0.001)。其中84例(90眼)术后眼压稳定于正常水平,为成功组,成功率为90%;8例(10眼)为失败组(10%)。成功组有27眼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3眼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失败组10眼均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3,P<0.001)。失败组患者年龄为(54.1±9.3)岁,低于成功组患者(66.5±8.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7,P=0.008)。失败组前房深度为(1.75±0.30)mm,与成功组(1.77±0.40)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7,P=0.086)。失败组AL(21.88±0.77)mm和成功组(22.56±0.84)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P=0.019)。失败组UBM均显示虹膜根部前移(10眼,100%),附着于巩膜突附近,和成功组(61眼,6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P<0.001)。失败组(6眼,60%)显示睫状体前位,和成功组(16眼,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03)。结论:PACG行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控制眼压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是部分患者术后有眼压再升高的风险。危险因素可能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偏小、眼轴偏短、虹膜根部前移、睫状体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