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巨输尿管
儿童
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重复肾
摘要:
研究背景:
原发性巨输尿管(megaureter,MGU)是儿童泌尿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又称为先天性巨输尿管,当输尿管直径大于7mm时即可做出诊断。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认为,巨输尿管的发病与输尿管末端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及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数量的减少、发育不全有关。然而,关于为何巨输尿管会在手术后自行消退,反流性和梗阻性巨输尿管中ICC含量仍存有争议,对于巨输尿管末端ICC密度是否与输尿管扩张程度相关联的问题,尚缺乏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阳性细胞(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positive cell,PDGFRα+细胞)已被证实存在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retero-pelvic junction,UPJ),且参与了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的发病。其是否存在于输尿管膀胱连接处(ureterovesicaljunction,UVJ),且参与巨输尿管的发病,国内尚未见研究报道。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单纯原发性巨输尿管患儿,行气膀胱巨输尿管再植术时,是否必须对输尿管进行剪裁;经典抗反流规则(膀胱黏膜下隧道长度与输尿管直径比5:1)是否适用于巨输尿管的治疗,需进一步验证。对于完全型重复肾合并巨输尿管的患儿,腹腔镜下输尿管端-侧吻合术与腹腔镜下输尿管插入式膀胱再植术均为保留上位肾的手术方法,两者对于巨输尿管患儿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同样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基于对原发性巨输尿管标本组织的病理研究与临床治疗策略的探索,我们意在为巨输尿管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个体化、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以期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目的:
1、明确输尿管膀胱连接处组织是否存在PDGFRa+细胞,是否参与巨输尿管的发生,巨输尿管末端ICC含量是否与输尿管扩张程度相关,反流性和梗阻性巨输尿管病变段中ICC含量有无差异,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2、单纯原发性巨输尿管的膀胱再植术时,术中进行巨输尿管裁剪与否对于其术后疗效有无差异;对于巨输尿管膀胱再植,术中很难达到经典抗反流规则的要求,探寻适当的比值,达到抗反流效果的同时,又能降低术后狭窄的几率的。
3、对于完全型重复肾合并巨输尿管的患儿,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术与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相比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方法:
1、收集9例巨输尿管患儿输尿管标本为病变组,其中单纯巨输尿管7例,重复肾巨输尿管2例(扩张段输尿管)。正常输尿管组织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取自因肾脏肿瘤而行根治性切除术患儿的输尿管组织,无瘤细胞浸润。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巨输尿管组织平滑肌及胶原蛋白差异;免疫组化了解巨输尿管病变段ICC分布;免疫荧光观察PDGFRa+细胞是否存在输尿管末端;Western blot 了解巨输尿管病变段、扩张段及正常输尿管之间ICC、PGP9.5、VRGF的蛋白含量的差异。
2、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8月,因MGU在我科行气膀胱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21例。根据术中是否行输尿管裁剪分为两组:裁剪组9例,未裁剪组12例。其中梗阻性MGU 17例,反流性MGU 2例,梗阻伴反流性MGU 2例;左侧16例(包括左侧重复肾Y型输尿管1例),右侧5例,共处理22根输尿管。因尿路感染就诊2例,腹痛就诊13例,因体检查发现肾积水6例。比较两组膀胱容量、术前、术后输尿管直径及肾盂分离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血尿时间及保留导尿时间。
3、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1年6月因先天性巨输尿管合并完全型重复肾,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UC组)和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术(UU组)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腹腔镜插入式输尿管膀胱再植术(UC组)11例,采用腹腔镜输尿管端侧吻合术(UU组)9例。8名男孩和12名女孩,中位年龄为33.5个月,左侧12例和右侧8例。3例有尿路感染,9例有尿失禁,其余患儿通过B超发现。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患侧输尿管直径及上位肾肾盂分离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
结果:
1、先天性巨输尿管的SMC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紊乱,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巨输尿管的病变段ICC含量及胶原蛋白含量与巨输尿管迂曲扩张程度无相关性(P=0.831;P=0.267)。扩张段巨输尿管存在生理性增生。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正常输尿管及巨输尿管组织中均存在PDGFRα+细胞,先天性巨输尿管病变段组织中的PDGFRa+细胞分布紊乱,巨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