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影响因素
摘要:
研究背景: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一种起源于颅内动脉壁的局灶性病理性扩张(动脉壁局部结构的异常、内部弹性层丢失和基质层的破坏,常伴有管腔表面不规则、肌内膜增生、肌肉介质紊乱、细胞发育减退和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发生于血流动力学负荷及多种遗传、分子和细胞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常在成年后发生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ICA诊断的“金标准”。颅内微小动脉瘤(tiny intracranial aneurysms,TIA)是指颅内动脉壁上最大直径≤3 mm的异常膨出,是常见的囊状动脉瘤之一,约占ICA的15%。由于TIA瘤壁菲薄、瘤囊较小,破裂风险相对较高,是临床中常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破裂的微小动脉瘤约占所有破裂动脉瘤的11.9%,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且临床病症复杂。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是临床上TIA的有效治疗方法和主要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标准弹簧圈、球囊辅助弹簧圈(Balloon-assisted coiling,BAC)、支架辅助弹簧圈(Stent-assisted coiling,SAC)、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血流分流、球内血流中断和液体栓塞等方式。
目的:
探析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Ruptured tiny intracranial aneurysms,RTIA)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统计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VT治疗的48例RTIA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及诊治标准。术后3月进行复诊或电话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等级,根据GOS预后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评分≤3分),预后良好组(评分≥4分)。通过问卷调查、医院就诊记录获取RTIA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合并症/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术中二次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栓事件形成、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原发疾病(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治疗方式(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支架微导管辅助栓塞)等相关信息。采用卡方检验对RTIA患者治疗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TIA患者治疗预后多危险因素。
结果:
(1)EVT治疗的预后情况:术后3月随访,48例RTIA患者中预后不良组16例(33.33%),预后良好组32例(66.67%)。其中预后不良组1分3例,2分3例,3分10例;预后良好组4分5例,5分27例。(2)社会人口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联:不同年龄、性别的RTIA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症/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关联:有无糖尿病、不同Hcy、TC、TG、LDL-C、HDL-C、UA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高血压病、二次出血、血栓事件、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有高血压病的RTIA患者预后不良风险是不合并有高血压病患者的4.39倍;相比于未发生二次出血、血栓事件、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RTIA患者,发生上述事件患者的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至未出现者的10.32倍、24.07倍、30.95倍和6.81倍。(4)原发疾病与预后之间的关联:不同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Hunt-Hess分级从Ⅱ级增加至Ⅲ级、改良Fisher分级从Ⅲ级增加至Ⅳ级时,RTIA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几率分别增加3倍和5倍。(5)治疗方式与预后之间的关联:患者治疗方式不同,裸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栓塞、支架导管辅助栓塞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预后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