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保残重建
移植物成熟度
信噪比
动态平衡
摘要:
背景:前交叉韧带残端含有富含血管丛的滑膜、多种机械感受器以及本体感受神经纤维,理论上,在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保留残端可以提供更好的血管分布和增强本体感觉,从而可能提供更大的膝关节稳定性。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保残重建是否存在明显临床优势尚无统一意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行全覆盖保残与非保残两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式术后移植物成熟度及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性伤病科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住院患者共计27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自体腘绳肌腱(股薄肌腱和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保残组和非保残组。术后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3、6、12月进行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以及量表评估(Lysholm评分、IKDC主观功能评分、Tegner评分、VAS评分)以评估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术后12月进行移植物成熟度评估:基于MRI图像的信噪比值(signal to noise quotient,SNQ)分析;以及进行下肢综合能力评估:术后12月行下肢Y平衡测试。
结果:所随访的270例患者,由于新冠疫情及患者本人原因未能完成随访等因素,最终6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保残组28例,非保残组38例。以上66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获得随访。所以患者术后切口Ⅰ期甲级愈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统计分析两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指数、手术侧别、损伤至手术时间间隔、股骨隧道直径、胫骨隧道直径以及手术时间,其中损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三月Lysholm评分、IKDC主观功能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两组间Tegner评分、VAS评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保残组关节段SNQ值优于非保残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Y平衡测试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优于非保残组。
结论:关节镜下全覆盖保残与非保残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非保残重建比较,全覆盖保残重建在术后3个月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更高,在术后6、12月两种术式功能评分上差别并不明显。同时,全覆盖保残重建术后1年移植物关节段成熟度更高,且提供了更好的动态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