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感染
病理特征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理特点,为预防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132例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患者术前内镜下特征及术后病理特征。对比术后并发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临床资料,探析术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32例早期胃癌患者中,Hp检测阳性98例,阴性34例。Hp阳性患者病变发红占70.41%,Hp阴性患者病变发红占6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中,隆起型占37.76%,平坦型占13.27%,凹陷型占48.98%;Hp阴性患者中分别占44.12%、23.53%、3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中,病灶位置胃窦占21.43%,胃体占19.39%,胃角占12.24%,贲门占46.94%;Hp阴性患者分别占47.06%、17.65%、14.71%、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患者中,未分化、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分别占2.04%、5.10%、51.02%、41.84%,Hp阴性组患者分别为2.94%、5.88%、23.53%、67.65%,两组患者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中,癌周黏膜3.06%未萎缩,7.14%发生萎缩,67.35%萎缩伴肠化生,14.29%为低级别,8.16%为高级别;Hp阴性患者中,8.82%癌周黏膜未萎缩,29.41%发生萎缩,35.29%萎缩伴肠化生,4.71%为低级别,11.76%为高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术后出现感染,感染率为22.73%(30/132),共检出3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4.71%(22/34),革兰阳性菌占29.41%(10/34),真菌占5.88%(2/34)。对比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资料,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穿孔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Hp阳性、术中出血、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和术中穿孔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和术中穿孔密切相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