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神经内镜
幕下小脑上
松果体区肿瘤
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松果体区肿瘤发病率较低,其外科治疗策略尚待深入研究,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ITSC)入路凭借其微创特性,逐渐成为该区域肿瘤治疗主要术式之一。本研究旨在筛选符合特定标准的病例,对病例数据系统整合,分析该术式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术后死亡率,进一步探究影响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松果体区肿瘤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Scopus及EMBASE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4年6月30日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PRISMA标准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同时纳入我院截止2024年6月30日符合标准的相关病例,构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提取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脑积水的术前处理、肿瘤最大直径、切除范围、组织学类型、手术体位、手术切口、术后辅助治疗、术前是否合并脑积水、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及随访结局,应用SPSS 29.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通过既定标准筛选纳入22篇文献,从中提取113例患者相关数据;结合我院至2024年6月30日经该术式治疗的7例患者数据,共纳入患者120例。经过统计学分析,113(94.2%)例患者术后肿瘤完全切除,28(23.3%)例患者出现相关术后并发症,111(92.5%)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36个月)无肿瘤进展。探究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从术后并发症角度分析:年龄(P=0.048)、脑积水的术前处理(P=0.016)、肿瘤最大直径(P=0.043)、肿瘤切除程度(P=0.008)、手术体位(P=0.024)、手术切口(P=0.013)、术后辅助治疗(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随访末生存结局角度分析:肿瘤切除程度(P=0.000)、术后并发症(P=0.005)、肿瘤组织学类型(P=0.000)和肿瘤最大直径(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对松果体区肿瘤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及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患者年龄、术前脑积水处理策略、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切除程度、手术体位选择、手术切口设计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是影响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的全切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肿瘤组织学类型以及较大的肿瘤直径是影响神经内镜下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