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烧伤
儿童
列线图
炎症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0年5月—2023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儿,其中男248例、女169例,年龄≤14岁。统计患儿检出病原菌构成及来源分布。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216例)和未感染组(201例),统计2组患儿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是否存在Ⅲ度烧伤、致伤原因、致伤季节等一般资料,以及是否存在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延迟复苏、合并吸入性损伤与入院后早期休克、气管切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深静脉置管等情况和入院后手术次数多少(>2次为多,≤2次为少)、留置导尿管天数、住院天数。按照7∶3的比例将患儿分为建模组(291例)和验证组(126例),同前统计2组患儿资料。对前述数据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通过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分析缩减建模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前述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筛选,根据进一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前述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估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共检出245株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1株,占41%)、铜绿假单胞菌(54株,占22%)、鲍曼不动杆菌(33株,占13%)为主,来源于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211株,占86%)最多,其次是血液(10株,占4%)和痰液(5株,占2%)。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烧伤总面积、留置导尿管天数、住院天数以及是否存在Ⅲ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深静脉置管与手术次数多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2、-3.29、-3.85,χ^(2)值分别为26.36、7.03、10.13、10.53,P<0.05);2组患者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患儿的各临床特征均相近(P>0.05)。LASSO回归分析获得的6个危险因素分别为Ⅲ度烧伤、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深静脉置管、多次手术、留置导尿管天数和住院天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度烧伤、深静脉置管、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和多次手术均是291例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27、2.66、4.08、2.9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2~4.21、1.03~6.87、1.07~15.49、1.15~7.42,P<0.0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5%置信区间为0.78~0.84)和0.81(95%置信区间为0.76~0.85);校准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均在理想曲线附近;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阈值概率分别在5%~70%和1%~46%范围内。结论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于独立危险因素——Ⅲ度烧伤、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深静脉置管和多次手术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方便地用于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