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流行病学
Shamblin分型
高原环境
现况研究
影响因素
摘要:
背景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瘤,总体发病率约为三万分之一,多为良性肿瘤但均具恶性转变潜能。颈动脉体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报道高原(海拔>2 000m)居民及女性更容易发病,推测其发病可能与组织慢性缺氧、氧敏感基因突变及雌激素相关。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方法,1971年,Shamblin等提出3级分型系统以便于明确不同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方式。一项荟萃研究结果显示,在无干预的情况下,可逐渐进展为Shamblin Ⅱ、Ⅲ型,瘤体与周围组织关系更加密切,手术难度及术后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早期发现并切除瘤体对颈动脉体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目前,国内外罕有关于颈动脉体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本研究将首次针对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探讨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
目的
调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情况,为颈动脉体瘤的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我国西北地区7所三甲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并根据其常住地平均海拔分为高海拔组(≥1 500 m)与低海拔组(<1500m);依据Shamblin分型将患者分为ShamblinⅠ型、Ⅱ型及Ⅲ型组;分别比较不同海拔组、不同Shamblin分型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颈动脉体瘤进展为ShamblinⅢ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1)共纳入359例患者,其中女性276例、男性83例,平均年龄48.80±12.07岁,常住地平均海拔(1 666.22±782.36)m;ShamblinⅠ型165例,ShamblinⅡ型146例,ShamblinⅢ型48例;双侧颈动脉体瘤45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50(2.00,36.00)月,瘤体体积中位数83.38(37.70,176.78)cm3,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00(50.00,287.50)m L。(2)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患者集中于省会城市,其余地区患者分布较为平均;陕西省北部与南部地区患者分布存在较大差异。(3)高海拔组211例,低海拔组148例;与低海拔组相比,高海拔组患者中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汉族比例更低,ShamblinⅠ型占比更高,肿瘤体积更小,血小板计数、葡萄糖、肌酐、Na+、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含量更低,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ShamblinⅠ型组相比,ShamblinⅢ型组患者的年龄更低、常住地海拔更低、肿瘤体积更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更长、无意间发现肿瘤而就诊比例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多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Na+、二氧化碳总量降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计数、K+、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blinⅡ型组相比,ShamblinⅢ型组患者的年龄更低、肿瘤体积更大、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二氧化碳总量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计数、K+、总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龄(OR=0.960,95%CI:0.942~0.977,P<0.001)、常住地海拔(OR=0.992,95%CI:0.990~0.999,P=0.020)以及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OR=1.009,95%CI:1.005~1.014,P<0.001)是颈动脉体瘤进展为ShamblinⅢ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1)我国西北地区成人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与低海拔组相比,高海拔组患者占比更高,女性患者占比更高,ShamblinⅠ型占比最高,年龄更大。(2)年轻患者多在肿瘤可触及或出现局部症状后就医,就诊时瘤体较大,常已进展为ShamblinⅡ型、Ⅲ型;而老年患者多因其他疾病住院后查体发现瘤体或通过颈部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时偶然发现,因早期就诊,故肿瘤进展缓慢,多为ShamblinⅠ型。(3)就整体颈动脉体瘤而言,高海拔地区患者占比更高,但由于长期处于高原环境产生高原习服,该群体患者红细胞计数及